北京已建立保護優先、政府主導、多元參與、高效利用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

日期:2025-05-26 11:02    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分享:
字號:        

  5月22日(星期四)下午3:00,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新聞發佈會。市委農工委委員、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正偉出席介紹情況並答記者問。

  北京市委農工委委員、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正偉:

  做好農業種質資源保護

  一是圓滿完成全國農作物、畜禽、水産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做到了應查盡查、應收盡收、應保盡保,實現區域全覆蓋、物種全覆蓋,切實摸清資源家底。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786份,搶救性收集並保護僅存一株的“東宮1號”板栗瀕危資源;畜禽普查登記了24個畜種189個品種,首次系統測定了27個地方品種資源;水産調查登記了養殖種質資源107個,完成5個品種系統調查工作。二是初步建立與國家相銜接的資源保護體系。落實17個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圃、場)“三級保護”責任,切實履行屬地管理責任。認定21家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對5.6萬份農作物、1.5萬份畜禽、1.3萬份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實施重點保護,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登記5.6萬份。三是建設北京油雞保種場,實現了北京油雞留在北京;推動“黑六”種豬回歸北京、落地延慶。四是實施北京鴨、北京油雞、宮廷金魚、鱘魚四大類8個特色畜禽水産種質資源保護,瀕危程度已從輕度瀕危進入到安全狀態,種雞禽白血病和雞白痢檢測陽性率逐年降低,金魚品質由表型鑒定向全基因型鑒定過渡,鱘魚核心種群實現了100%純種保存。五是開展了6種國家二級野生保護植物輪葉貝母、手參、北京水毛茛、槭葉鐵線蓮、軟棗獼猴桃、野大豆的資源調查工作,並開展了輪葉貝母近地保護與繁育試驗示範。

  做好外來入侵物種防控

  在全市範圍內,布設140個農業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點,其中植物、病蟲害120個,水生生物20個,主要監測番茄潛葉蛾、草地貪夜蛾、美洲斑潛蠅和三裂葉豚草等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開展系列防控技術研發工作,研發高效生物除草劑,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並制定了“性誘劑監測誘殺+迷向技術+化學藥劑防控+生物農藥持續控制+高效施藥器械,五位一體”的綜合防控技術模式。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示範、集中滅除等方式,向基層農業技術人員、農民和相關企業宣傳和傳授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技術,組織做好防控,保護生態安全和農業生産安全。

  做好水生野生動物生態保護

  組織開展北京市水生外來入侵物種監測任務,監測水域涵蓋了拒馬河、懷柔水庫、永定河、溫榆河和潮白河等14個河流或水庫,對發現的入侵物種及時進行處置防控。對懷沙-懷九河、拒馬河2個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和永定河、大清河、北運河、薊運河4個自然水系部分水域的水生野生動物(魚類)開展疫源疫病監測,監測結果表明保護區和自然水系的監測水域狀況較好,發生重大病毒性疫病的風險較低。依法收容救護水生野生動物142隻(尾),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8種。

  答記者問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我市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的建設情況?

  北京市委農工委委員、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正偉:

  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具有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長期性的顯著特點。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9〕56號)和農業農村部《關於落實農業種質資源保護主體責任 開展農業種質資源登記工作的通知》(農種發〔2020〕2號)要求,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於2021年組織開展了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確定和農業種質資源登記工作,經公開申請、區級初審、現場核查、專家評審等程式,確定了21家單位為第一批北京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其中:農作物3家、畜禽5家、水産12家、農業微生物1家;建立了保護優先、政府主導、多元參與、高效利用的北京市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

  目前,本市正在制定市級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場)管理規範,擬進一步規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建立、確定、掛牌和監督管理標準。下一步,將按照《北京種業振興實施方案》具體安排,遵循“成熟一批、考核一批、發展一批、建設一批”的原則,分類分批對具備農業種質資源保存條件、管理能力的相關單位進行資源保護單位確定。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