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發佈

日期:2025-05-23 16:21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分享:
字號:        

  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的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2025年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25年的主題是“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當天,北京市首次發佈《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系統展示北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舉措和成效,為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北京實踐”,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進程。

  白皮書展示了北京生物多樣性的魅力

  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7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是擁有2100多萬常住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多年來,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施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統籌部署、着力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

  北京的生物多樣性魅力體現在哪?白皮書給出了答案。白皮書全文約1.3萬字,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三部分組成。正文分別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保護理念”“生物多樣性現狀”“保護成效”和“治理能力”四個維度,系統展示了北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動和成效,以及北京市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付出的不懈努力,全面體現了北京市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天然稟賦孕育了豐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北京市擁有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位於中國華北平原最北端,太行山和燕山在此交會,圍合出西、北環山,東、南向海的半封閉地形,形如海灣,人稱“北京灣”。複雜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河流水系,孕育了北京豐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北京市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進一步摸清“家底”。經過2020—2024年實地調查,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北京市共記錄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類型151個,包括森林、灌叢、草地、沼澤與水生植被等類型。物種多樣性方面,共記錄各類物種7121種,包括藻類,高等植物,脊椎動物,昆蟲,大型真菌,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等。這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百花山葡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北京水毛茛、槭葉鐵線蓮、大花杓蘭等14種;以及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種,包括哺乳動物麋鹿和黑鸛等鳥類1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6種,包括豹貓、赤狐等哺乳動物5種,長耳鸮、大天鵝等鳥類50種及爬行動物團花錦蛇。(生態系統和物種相關數據來源於北京市生態環境局2020-2024年開展的生物多樣性實地調查,不包含歷史數據。)

  遺傳多樣性方面,北京收集保存了農作物種質資源5.6萬份、畜禽遺傳材料1.5萬份。重點保護的天然林木種質資源47種。擁有京西稻、北京鴨、北京油雞等地理標誌農産品14個。擁有古樹名木4.1萬餘株。

  系統施策,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北京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優化空間保護體系,強化重點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保護,構建調查評估體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穩步推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空間保護體系趨於完善。生態空間格局持續優化,“一屏、三環、五河、九楔”市域綠色空間佈局基本形成。生態保護紅線佔市域面積達27.5%,全市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重要動植物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建立5類79處自然保護地,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分佈相對廣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濕地面積達6.08萬公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

  生物資源保護效果突出。加強以生態空間為基礎的就地保護體系,完善以植物園、動物園、救助中心為主的遷地保護體系,重點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發佈《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等,持續強化保護。

  調查評估體系日臻成熟。系統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評估,基本摸清了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情況。初步建立生物多樣性觀測體系,將調查結果納入每年度開展的生態環境品質評價中,客觀反映生態環境狀況。在全市範圍開展鳥類觀測、在生態涵養區開展哺乳動物觀測、在中心城區開展蝴蝶和蜻蜓觀測。目前已初步形成較為系統的兼顧水陸、覆蓋全市的指示性生物類群觀測體系。

  生態環境品質穩中向好。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提升,2015—2024年,全市生態環境品質狀況指數(EI)由64.2上升至71.4。城市生態進入提質新階段,開展綠視率調查評估,納入“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穩步推進。發佈地方標準《生態産品總值核算技術規範》,在全國率先制定以生態保護為導向的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GEP-R)核算方案,統籌構建GEP-R核算“生態一張圖”,建立與GEP-R核算結果相掛鉤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促進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

  提升治理能力,凝聚生物多樣性保護合力

  北京市強化生物多樣性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區域協同,推動全民行動,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能力,形成了部門協同、區域聯動、全民參與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良好格局。

  完善保護制度。出臺《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法規,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法治保障。制定實施全市中長期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相關要求納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花園城市專項規劃等。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強化制度落實。

  健全工作機制。建立了以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為統領、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保護行動計劃為落實抓手、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機制為協調平臺的工作體系。

  加強區域協同。協同推進京津冀一體化保護,逐步開展資訊共用、聯合執法等方面協同共治。加快創建燕山—塞罕壩國家公園,高品質推進“三北”工程六期建設。

  推動全民行動。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六五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等重要宣傳節點為契機,通過新聞發佈會、主題直播、進社區、進課堂、舉辦論壇講座等方式,積極傳播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公眾參與方式更加多元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加強國際交流。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國際研討會等國際會議上,分享、介紹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

  這些年,社會各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北京市將繼續以首善標準不斷開創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局面,努力將北京建設成為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範,同時也期待社會各界持續積極參與,共同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準,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