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國媒體駐京記者“機器人面對面”沙龍活動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舉行。路透社、金融時報、歐洲新聞圖片社等25家外媒的50余名駐京記者,走進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機器人大世界,近距離感受北京亦莊作為新質生産力典範區的創新活力。
人機共跑
體驗人機和諧共生未來
當“天工Ultra”以流暢的步態啟動後,圍觀的外媒記者們紛紛發出感嘆,閃光燈咔嚓咔嚓響個不停。幾位體驗者和這位“鋼鐵跑者”並肩共跑,只見“天工Ultra”抬腿邁過橡膠減速帶,動作穩健流暢,大家發出陣陣歡呼:“真不可思議!”“我是人類,他是機器人,一起跑步是個挑戰!”
不久前,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舉行,其中生於亦莊、長在亦莊的“天工Ultra”奪得賽事冠軍。這款身高約1.8米、體重約55kg的機器人,是全國首個通用機器人平臺“天工”的迭代升級版,不僅在本體方面做了進一步優化,還搭載了使其變得更聰明靈活的通用具身智慧平臺“慧思開物”。如今,“天工Ultra”已經能很好地適應拐彎、斜坡、崎嶇路面等真實戶外環境,跑得更穩、更遠。
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現場介紹安排人機共跑體驗的初衷:“我們不是在創造替代者,而是在培育新夥伴。未來,機器人和人將是和諧共生的關係。”同時以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為例,該負責人指出:“這項賽事讓機器人從視頻走向真實,驗證機器人的可靠性、穩定性和安全性。無論是採用人機共跑的賽制,還是推動産業發展,北京亦莊的出發點,都是探索怎樣讓機器人更好地輔助和服務人類的生産生活。”
技術探秘
從實驗室到真實場景的跨越
走進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外媒記者們得以窺見“天工Ultra”的誕生之謎。在這裡,他們了解具身智慧機器人和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發展歷程,深入考察從核心部件到整機系統,再到通用具身智慧平臺的全鏈條創新突破。
“作為北京亦莊企業,我們圍繞‘天工’本體和‘慧思開物’大小腦兩大任務,推進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研發和場景應用,並致力於打造規模最大、資訊最稠密、最通用的具身智慧數據集,教會人形機器人怎麼快速學會做更多事。”該創新中心品牌公關負責人魏嘉星介紹道,“‘天工Ultra’是我們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未來,我們希望‘天工’不僅能成為一款最能跑的機器人,也能成為一款最好用的機器人,在工業製造、物流搬運、特種作業等場景中落地,真正做到走進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在機器人大世界,他們看到未來圖景的更多可能性。機器狗不僅能跳舞,還能根據指令和人互動;長木谷的骨科機器人擁有“數智腦”“數智眼”和“數智手”,手術控制精度突破亞毫米級別;優必選的工業人形機器人,能在模擬産線上完成搬運、質檢等工作……
作為全國首個全品類機器人展示中心,機器人大世界展示了居家生活、倣生動物、遙操作、醫養結合、工業製造等五大場景,以及世界機器人大會十年回顧展,以“機器人展示+應用體驗”的形式,向外媒記者們展現機器人最新技術、産品,以及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和創新。這裡已成為連結世界機器人大會、機器人産業、優質企業和技術專家的“永不落幕的展廳”。
應用牽引
亦莊加速建設全國機器人産業高地
在近距離參觀和互動中,外媒記者一行得以深入了解北京亦莊的創新生態。
這片僅佔北京0.35%的土地,貢獻了全市近30%的工業增加值,依託“44637”高品質發展聚變提升戰略,發展品質和效益位於國家級經開區第一梯隊。搶抓具身智慧機遇,北京亦莊已集聚了機器人及智慧製造生態企業300余家,打造了核心零部件+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物流機器人——“1+6”産業體系,機器人産業鏈規模超百億,佔全市的50%,成為北京市重要的機器人産業集聚區和世界機器人大會的永久會址。
以科技之行探尋發展密碼。面對外媒關於發展路徑的提問,梁靚表示:“北京亦莊將加速推進萬台機器人創新應用計劃。未來兩年內,超一萬台機器人將走進亦莊新城的工廠、學校、醫院等九大標桿場景,其中超千台為人形機器人需求。北京亦莊將以應用為牽引,促進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産業化,實現從好看到可用、甚至好用的關鍵躍升,加速建設全國機器人産業高地。”他還透露道,在今年8月即將在北京亦莊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將亮相更多人形機器人新技術、新成果、新應用,為智慧時代的人機協作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