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方面19項舉措 推動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

日期:2025-05-15 10:03    來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5月11日至12日,2025年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審議通過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門聯合牽頭制定的《促進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標誌着京津冀協同創新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邁入新階段。

  《措施》旨在通過六大方面的19項具體舉措,全面提升區域內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和比重,為京津冀高品質發展注入新活力。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同志介紹,《措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增強高品質科技成果供給效能、貫通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增強多領域場景應用牽引作用、增強京津冀成果轉化平臺服務能力、推進轉化生態跨區域協同共建和完善服務保障工作機制等,進一步完善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貫通概念驗證、中試轉化、強鏈補鏈全流程,解決制約京津冀區域內科技成果轉化的系列問題,提升區域內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和比重,推動京津冀創新鏈産業鏈雙向賦能,共同培育新質生産力,助力京津冀更好發揮引領全國高品質發展動力源作用。

  通過《措施》實施,將聚焦成果供給加快技術攻關。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氫能、合成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推動京津冀高校、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聯合攻關,産出一批符合區域共性需求的標誌性研發創新成果。同時,建立常態化研發成果對接機制,定期梳理形成可轉化的項目清單,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源頭活水。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門將組織重點産業集群企業與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對接合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00項以上,匯集津冀技術需求不少於300項,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於400項。

  通過《措施》實施,將聚焦轉化通道貫通跨區域服務鏈條。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措施》提出提升智慧供需對接服務能力,增強概念驗證服務水準,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全方位服務。同時,圍繞區域産業升級和未來産業培育,聯合梳理應用場景,加速成熟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區域的精準對接和有效轉化。例如,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平臺,與北京中關村共建共用,創新性提出“北京研發+寶坻轉化”的合作模式,為推動《措施》落實,將200余項創新服務“移植”到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為科學家、創業者、企業家和區域政府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全站式的服務,打造包括人力資源、科技金融、企業服務、公共實驗檢測、線上社區、科技成果轉化等在內的十大服務平臺。截至當前,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累計註冊經營主體已達1870余家,2024年稅收同比增長51.3%,規上工業産值激增62%。

  通過《措施》實施,將聚焦專業能力推進跨區域轉化生態建設。《措施》強調提升技術轉移機構市場化能力,提升知識産權管理服務水準,釋放科技金融源頭活水作用,大力推動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做大做強,更好發揮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作用,吸引國內外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成果在京津冀區域轉化落地。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專業能力提升培訓,完善技術經理人相關的職稱評定機制和互認機制,打造一批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和承載區,集中開展科技成果展示、推介、評估、交易以及知識産權保護等專業化服務。例如,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作為京冀兩地政府指導設立的科技園區,將深入貫徹落實《措施》的有關要求,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為産業主導,已集聚科技型企業180家,超前佈局新技術、新産品先行試用,推動設立河北雄安中關村科技園股權投資基金,累計對接1萬餘家國內外創新資源,組織150余項新技術、新産品路演發佈,進一步構建産業創新生態系統,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內外雙迴圈,賦能企業創新基因釋放,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