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關於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身心健康二十條”)發佈,首次將提升學生體魄和心理素質一體規劃。市教委表示,本市將整合學校、家庭、社會各方資源,打造學生健康成長全方位支援環境。
為了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運動內驅力,北京林業大學附屬小學依據學生年齡、性別等特點,打破體育課傳統框架開設課程。(潘之望 攝)
全員體育提升心理韌性
該文件從聚焦五育融合、學校主導、家庭育人、社會參與、組織保障5大部分明確20項具體措施,旨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身心健康將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突出全員美育實踐,深化勞動教育“一校一清單”制度,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多渠道服務供給。市教委表示,強化五育融合,重點是使學生自身強,讓每一“育”都作用於學生的健康成長,讓學生擁有未來成長需要的強健體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能夠從容面對未來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和挑戰。
市教委介紹,將結合本學期初發佈的“體育八條”,發揮體育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課內、課間、課後服務一體化設計,重點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運動內驅力。一些具體舉措被寫入文件,包括體育課“能出汗”,各學校或集團校每年春秋季分別舉辦1次體育節或運動會,組織開展師生全員參與的跑步活動,大力發展青少年“三大球”,開展“班級賽”等全員體育比賽活動,提升學生心理韌性、抗挫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使學生在合作與對抗中實現身體和心理同步成長。
成長檔案提供精準支援
市教委將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全面記錄學生身心發展、學業表現、興趣特長、成長歷程、師生互動、家校溝通等情況,加強學生發展情況跟蹤分析,定期向家長反饋,提供個性化發展建議。
有條件的學校將試點設立“成長導師”,結合成長檔案,為需要引導的學生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各類學習小組、興趣小組、學生社團、“學伴”等互助機制將落地,鼓勵每名學生至少參加1個興趣小組或社團,在不同群體合作中學習溝通技巧。
各校將建立“師生對話日”“心靈信箱”“午餐面對面”等溝通機制,鼓勵教師成為學生的“大朋友”;在公共區域佈置心理角、互動墻、減壓裝置等,打造“心靈加油站”。同時,市教委將引導學校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切實減輕教師的非教育教學負擔。
目前,本市已啟動中小學全員教師身心健康教育實訓,針對校領導、心理健康專職教師、班主任、學科教師4類不同群體設計培訓課程,計劃3年內實現市、區、校三級培訓全覆蓋,提高教師健康素養和服務學生身心健康的能力。
新型家長會將落地
家校社將攜手形成合力,共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市教委倡導家長每天與孩子“傾聽一刻鐘,活動一小時”,參加親子運動會等活動,增加陪伴時間,提高陪伴品質。各校將推動“家長會、家長課、家訪行”有效落地,開好不同學段的新型家長會,增設身心健康和體育運動專題講座,多渠道賦能家庭教育;落實落細家訪制度,對特殊家庭、行為異常、情緒突變、學業困難、社交障礙、生活變故6類情況做到“必訪”。
家長學校建好同時,本市將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建設家庭教育智慧體。各校將落實學生健康體檢制度,開展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等,重點關注和預防近視、肥胖、脊柱側彎等影響學生健康的問題。
本市還將加大心理、學校衛生等專業人才培養力度,為中小學配齊配強專職心理教師、校醫和保健教師;定期組織專職心理教師到專業醫療機構研修實踐;加強區級和學校心理輔導機構標準化建設。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將發揮力量,推動相關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