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都高精尖産業主陣地和實體經濟的壓艙石,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始終保持着蓬勃的發展活力,眾多重點工程項目在此落地生根、拔節生長。但在項目全生命周期推進過程中,市政配套設施接入環節的“道路開口審批周期長、跨部門跑動次數多”等問題逐漸凸顯,不僅拉長項目建設周期,更成為制約營商環境優化的痛點。
近日,北京經開區印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道路開口一件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通過深度創新服務模式、系統優化辦理流程,構建高效便捷的“道路開口”整合化服務體系。
七個事項實行“四個一”辦理模式
辦理時限縮短一半
企業新建、改建或擴建項目時,為保障人員與車輛的順暢通行,需在周邊道路開設出入口,常伴隨樹木移植砍伐、城市綠地佔用等情況。而在道路開設出入口前,企業需進行“道路開口”申請,這一業務涉及審批、交通、綠化、供水等多個部門,往往伴隨着反覆溝通確認流程,存在環節繁雜、材料瑣碎、周期冗長等問題,“道路開口”業務辦理也因此成為多數企業辦事人畏懼的“攔路虎”。
針對這一難題,經開區營商環境建設局深入踐行“高效辦成一件事”理念,通過企業調研、各鎮走訪、諮詢暗訪、先進借鑒等方式,系統梳理難點堵點,制定《方案》,進一步提高道路開口審批服務效率,服務項目快速落地。
開設服務專窗為企業提供全流程業務諮詢、統一接件和幫辦代辦服務,實現多事項材料“一次提交”;統一踏勘標準、開展聯合踏勘減少企業打擾,實現“一次踏勘”;跨部門核定徵收機制,確保徵收標準的準確性和統一性,實現“一次繳費”;打造“亦企成長夥伴”,為企業提供全流程幫辦指導服務,實現“一次辦結”……根據《方案》,凡是亦莊新城範圍內涉及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在道路兩側增設機動車出入口的申請與審批,具體包含“道路兩側開闢道口、設置門坡、臺階”“佔用、挖掘城市道路審批(縣級許可權)首次申請”“砍伐城市樹木、遷移古樹名木審批(縣級許可權)新申請”等7個政務服務事項,均可在亦城客廳獲得統一的諮詢和引導服務。對於經開區6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道路開口申請,均可享受一次提交、一次踏勘、一次繳費、一次辦結“四個一”辦理模式。
“在此過程中,企業僅需對接‘道路開口一件事’專窗,即可完成全流程業務諮詢和辦理,跑動次數從4次減為1次,辦理時間也隨之被壓減50%,從30個工作日壓縮至15個工作日。”經開區營商環境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科學劃定職責分工
跨區域業務辦理實現標準化與便捷化
企業辦理效率提升的背後,是經開區相關部門的創新意識和協同理念的持續增強。根據《方案》,經開區行政審批局創新實施“容缺受理”,企業可踏勘後補齊申請材料,大幅縮短內部審批時間。同時,涉及“道路開口”業務辦理的交通、審批、綠化、路權等相關單位,還建立了專題會商機制,進一步強化內部協同流轉,讓企業審批手續辦理更為便捷。
考慮到亦莊新城225平方公里涉及通州區與大興區部分區域,《方案》特別區分細化了60平方公里與165平方公里的企業辦理流程。其中,核心區明確材料提交、流轉、踏勘、審批、送達等全鏈條標準;新擴區則建立統一諮詢機制,規範辦事指引,實現跨區域業務辦理的標準化與便捷化。“我們經過多次與臺湖、馬駒橋等八鎮相關負責人的協商,目前各鎮分別明確了道路開口工作相關負責人聯繫方式,全面梳理了鎮村道路開口流程,基本解決了企業不知道‘找誰辦、怎麼辦’的問題。”經開區營商環境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營商環境建設局還聯合通州、大興兩區有關部門探索未賦權事項的“跨區辦理”,助力企業就近辦事。“同時,我們還協同各部門建立常態化問題反饋解決機制,希望第一時間解決企業堵點難點問題,進一步推動新擴區域辦理流程和工作標準優化透明。”上述負責人説道。
持續破解“多跨關聯”難題
讓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企業
據介紹,道路開口業務具有典型的“多跨關聯”特點,即:跨區域(核心區、新擴區域、其他區)、跨部門(經開區各職能部門以及駐區垂管部門)、跨層級(市、區、鎮街)、跨鏈條(審管執)、跨時間(多個事項接續辦)。也正因這一特點,成為影響企業辦事效率與辦事體驗的主要掣肘,“道路開口一件事”的改革推行為破解“多跨關聯”問題提供了“亦莊方案”。
“‘道路開口一件事’是經開區的特色場景,也是我們聚焦企業訴求開展的‘小切口’改革。”經開區營商環境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方案》的落地實施,不僅標誌着北京經開區在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更將為區內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與實惠,助力企業輕裝上陣、加速前行,共同推動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
未來,經開區將以此次改革為契機,不斷發掘企業辦事難點痛點,推出針對性的改革舉措,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水準,在更大範圍更多領域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真正為企業和老百姓帶來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