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畔,通州區新增海綿城市工程——玉帶河大街“調蓄池+泵站”項目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正式投用後,可進一步改善大運河水質。罩在工地上的科技感十足的“大氣球”將按計劃拆除。
玉帶河大街“調蓄池+泵站”項目的主體結構施工幾乎都在地下。目前,容量達116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已建設完成,投用後,裹挾泥沙、污染物的雨水經分流沉澱系統凈化後,可直接用於河道景觀補水和植被灌溉,大幅減少這片區域污水溢流入河的次數。
工程建設過程中,應用了不少綠色施工技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中鐵十六局打造的基坑氣膜,它是目前北京市同類氣膜中面積最大的,長165米、寬80米、高37米,相當於3個足球場大小,就像“大氣球”一樣把整個工地完全罩住,從源頭解決揚塵、噪音等一系列問題,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這個“大氣球”還是全國首例應用於施工全周期的基坑氣膜。從項目啟動到完工,所有施工都在氣膜內完成,建設者們甚至還在基坑裏搭建了一個幾十米高的塔吊。更讓人驚訝的是,基坑氣膜借助內外氣壓差支撐,再利用斜向網狀結構加以固定就可以實現自主成型。也就是説,“大氣球”完全是靠鼓風機吹起來的,通過智慧設備控制內外氣壓差,內部也不需要佔用場地建設支撐梁柱。
中鐵十六局通州區新增海綿城市工程項目部負責人郭磊磊介紹,“大氣球”充滿科技感,氣膜膜材採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經過三層特殊涂裝噴塗,具備較高的強度和一定的自潔性,能夠有效抵抗暴雨、強風、碎石等外力損傷。前不久的極端大風天氣,基坑氣膜經受住了考驗,實現“零損傷、零位移”。
除了防塵、降噪等優勢,基坑氣膜在冬季施工時還能為工地披上“保溫罩”,阻隔冷空氣侵入、減少熱量散失。這一特性讓基坑內溫度可控,混凝土的性能更加穩定,避免因受凍導致返工延誤工期。
隨着工程進入收尾階段,這個“大氣球”也將按計劃拆除。這項非常具有創新性的施工工藝,也將從北京城市副中心走到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