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北京市司法局召開“北京服務·法潤京華”公共法律服務專項行動月新聞發佈會。
發佈會介紹了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情況,公佈了活動工作方案,更多資訊一起看。
市司法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張國強介紹了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情況:扛穩公共法律服務的時代使命。2024年,市司法局首次開展“法潤京華”公共法律服務專項行動月活動,統籌市區兩級公共法律服務各行業領域從業人員1.5萬餘人,開展各類活動190余場,創建公共法律服務品牌30余個,線上線下共惠及30余萬人次;2025年,市司法局將接續開展專項行動月活動,通過深化協同聯動,與教育、市場監管、工會等部門探索建立長效協作機制,讓“法潤京華”品牌真正成為“北京服務”的金名片。
釋放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效能。市司法局將充分發揮制度體系全鏈條、政策支撐強剛性、財政保障可持續的“三位一體”支撐體系優勢:在制度夯基上,持續深化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1+N”制度體系,結合司法部工作安排,籌備謀劃“十五五”公共法律服務專項規劃,確保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上下貫通;在政策賦能上,持續抓實入規劃、入法規、入民生實事“三個納入”硬約束;在財政保障上,持續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機制,確保資源向基層傾斜。
鍛造國際商事仲裁“北京標桿”。市司法局將牢牢把握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戰略機遇,以制度創新、資源聚合、國際拓展“三向發力”,為首都高水準開放和高品質發展注入法治動能:在制度創新上,依託全國首個《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條例》,推動臨時仲裁等制度規則與國際接軌;在資源聚合上,加快建成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實體平臺,推動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貿仲)、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海仲)、北京仲裁委員會/北京國際仲裁院(以下簡稱北仲)“三駕馬車”並駕齊驅;在國際拓展上,借鑒發揚吸引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以下簡稱港仲)、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以下簡稱新仲)等國際仲裁機構北上佈局、舉辦服貿會法律論壇等高端活動等一系列成功經驗,提升國際規則制定參與度和話語權。
推動公共法律服務均衡提質。以市司法局《關於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的若干措施》為抓手,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現均衡化發展:不斷提升實體、熱線、網路“三台融合”發展水準,堅持科技賦能,推動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從“普惠覆蓋”向“精準直達”升級;嚴守服務質效底線,持續提升法律援助案件品質,不斷拓展面向農民工、殘疾人等群體的“綠色通道”,鞏固經濟困難告知承諾制;建設鍛造一支基層法治有力隊伍,促進1.3萬名“法律明白人”紮根社區,管好用好村(居)法律顧問隊伍,推動“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持續深化“首接負責、一次辦好”服務標準,讓“法潤京華”成為首都市民可信賴的法治依靠。
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管理處處長劉鵬發佈了專項行動月工作方案。本次行動立足三個維度精準發力:在服務廣度上,構建“法潤校園+城市蜂鳥+欖枝計劃”三位一體矩陣,覆蓋青年就業、新就業形態保障、涉外法治三大攻堅領域;在服務深度上,形成市區聯動、政企協同的31家單位工作矩陣,推出17項市級示範活動及44項區級特色項目;在服務精度上,以“一群體一策略”,實現服務供給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質效突破。
劉鵬就三大專項活動進行解讀:法潤畢業季,聚焦全鏈條攻堅青年就業法治護航。一是精準啟航,行業專場招聘提實效。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辦法律服務行業人才招聘會,開展法律職業發展專場宣講會(→點擊查看此前報道)。二是系統構築,搭建就業實訓平臺。聯合良鄉大學城管委會、北京工商大學,通過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與實訓平臺雙載體,形成“實務教學—崗位實訓—職業認證”全鏈條。三是全域護航,校園法治生態優化活動。各區司法局組建“畢業法律服務團”,到11所高校提供5類法律服務包、前往10所學校開展校園法治護航活動。
城市蜂鳥,立體築牢新業態權益屏障。聚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三個實招破解維權痛點。一是發佈新就業形態權益保護政策,5月中旬將舉辦新就業群體法治保障發佈會,發佈政策;設立“城市蜂鳥”公益項目,公佈服務專線,為網約配送從業人員提供法律服務,提供每案3000元標準的訴訟代理補貼。二是開展專項能力提升計劃,16個區司法局對“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員開展新就業群體專題培訓。三是深化政企社聯動機制,在重點園區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引導平臺企業規範用工,為勞動者提供法律援助、合同審查等一站式服務。
欖枝計劃,全力鍛造涉外法律服務首善標桿。聚焦提升首都涉外法律服務水準,推進四大核心任務。一是5月上旬舉辦“北京國際仲裁之夜”暨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啟用儀式,全面展示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設成果。二是5月下旬北京國際商事法院巡迴審判庭在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實體平臺開展首次庭審。三是舉辦2025年CBD論壇暨首都高水準開放與涉外法治發展大會,系統展示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成果。四是完成新加坡仲裁中心北京代表處在朝陽商務中心區揭牌,建立與在京仲裁機構常態化協作機制。
會議還邀請了三位單位代表就活動情況進行介紹。
中國政法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安朔表示,本次與北京市司法局聯合舉辦“北京服務·法潤京華”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公共法律服務專項行動,是校地協同育人的重要實踐。市司法局攜優質崗位資源走進校園,為我校畢業生提供了直達首都法治建設一線的寶貴機遇,更彰顯了司法機關對青年法治人才的渴求與重視。此次活動的意義不僅在於崗位對接,更在於通過校地合作,向社會傳遞加強法治人才培養供需對接的強烈信號。同時,期待通過政府、高校、媒體的三方聯動,進一步打通“人才培養—就業輸送—社會服務”的閉環,為法治中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專業力量。
市總工會法律服務中心主任何躍紅表示,北京各級工會高度關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工作,着力構建起全鏈條、立體化的權益保障體系,不斷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服務工作“向前一步”,切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助力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本次與北京市司法局聯合舉辦“北京服務·法潤京華”專項行動,是向前一步強化法律服務的又一重要舉措。在市司法局的指導和幫助下,市總工會將不斷強化“源頭參與—預防—化解”全鏈條權益維護體系,不斷提升法律服務水準,用就在身邊的高品質法律服務助力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生活品質。
朝陽區司法局副局長邸靜表示,朝陽正在全方位打造涉外法律服務集聚示範區,具體舉措包括:全鏈條構建支援體系,制定《朝陽區推進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整體佈局、政策支援及目標任務;全方位釋放集聚效能,充分發揮朝陽區域國際化程度高、商貿經濟發達,法律服務機構匯集等優勢,提升對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的支撐力;全過程協同吸引境外知名仲裁機構,高度重視對新仲、港仲等知名境外仲裁機構的引入工作,2024年12月16日,港仲北京代表處獲批設立,是北京首家引入的境外知名仲裁機構;全體系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及法律服務平臺搭建。
1.維護新就業群體合法權益的項目為何起名“城市蜂鳥”,請簡要介紹由來?
網約配送從業群體大多數是家庭支柱,遇到法律糾紛時,可能面臨救濟渠道不暢,或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
“城市蜂鳥”項目是北京首個定向保障新就業群體的公益法律項目,為在交通事故中不負主要責任、無法認定法律援助條件,但是需要通過法律維權的人員提供法律服務,並提供每案3000元標準的訴訟代理補貼。同時,為新就業人員提供公益法律諮詢和服務,為快遞、外賣人員提供普法及交通安全講座,為企業提供勞動保障講座,服務首都和諧穩定。
2.“欖枝計劃”是對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成果的深化拓展,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實體平臺將於5月7日投入使用,目前,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的建設成效如何?
市司法局以提升國際商事爭議解決服務能級為主線,系統推進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設,通過加強頂層設計,推進仲裁體制機制改革、提升仲裁公信力;建設國際商事仲裁“共同體”,深化在京仲裁機構交流合作,建立北京國際爭議解決發展中心,吸引境外知名仲裁機構在北京設立代表處;完善商事爭議解決“全鏈條”,以實體平臺為支撐,持續推動法律服務資源要素融合;此外,不斷深化仲裁領域對外交流合作,組織高頻次主場活動,創新仲裁人才培養機制,加強涉外法治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助力打造國際商事爭議解決優選地。
北京仲裁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2025年最新一期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國際仲裁調查報告顯示,北京躋身全球最受歡迎仲裁地第四位,再創新高。
法治日報、中國新聞社、北京廣播電視台、北京政法網等中央和市屬媒體到場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