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資源下鄉 塑造産業新動能——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之路(下)

日期:2025-04-29 09:2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經濟薄弱村成功脫薄增收,籍籍無名的小山村變身特色旅游體驗地,創客紮根讓“土味”鄉村很潮、很“City”……隨着“百千工程”的深入實施,京郊大地躍動着一個又一個振奮人心的“逆襲”故事。

  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之路,北京步履不停。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推動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加速向農村聚集,因地制宜塑造産業新動能,蹚出了新時代首都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能人帶動:頭雁領航集體經濟發展

  城市創客打開鄉村振興新可能

  一進密雲區金叵羅村,就能看到凌霄花掩映下青磚黛瓦的花園民宿、咖啡館、甜品店,往裏走還有現代農場、北京限定“莫奈花園”。

  這些旅游新業態的經營者都是城市創客,歸屬“金叵羅11隊”,“11”代表着“新村民”對村裏原有10個生産隊的繼承與發揚,也寓意着城市和鄉村“1+1”的深度融合。

  城市創客的加入,讓“土味”鄉村變得很潮、很“City”。隊長梁晴將閒置的百年老宅進行現代化改造,配套建起花團錦簇的庭院、文藝范的咖啡館、墨香濃郁的書社,讓田園文化和城市生活産生化學反應,吸引着許多城裏人驅車百餘公里來這裡尋找詩與遠方。

  鄉村人氣旺、有發展,頭雁領航是關鍵。2012年,闊別金叵羅村近二十年之久的伊書華回村任村黨支部書記,用9年時間逐步對金叵羅村資源進行整合,以打造景區的理念來建設村莊,用經營旅游的思路來經營農業,吸引了行業專家、企業經營者、海歸創業團隊、跨界新農人紮根金叵羅村,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力量。

  黨建引領,創客助力,村民得實惠。土生土長的村裏人,開民宿就能創收;善於製作面點的本村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13萬餘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747.94萬元,村民每人平均收入3.6萬元。

  金叵羅村發生的故事並非個例,能人帶動讓鄉村發展不斷打開新可能。近年來,隨着頭雁領航工程、村級後備人才“星火計劃”的深入實施,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青年、退役軍人等新農人爭相返鄉創新創業,帶領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

  結對幫扶:黨組織共建聯建聚合力

  第一書記助力經濟薄弱村提前脫薄增收

  平谷區金海湖最東邊上堡子村,過去長期沒有經營性收入,是集體經濟薄弱村。2024年,村裏集體經營性收入70萬元,7家民宿各具特色,蜂蜜等農副産品全國暢銷。

  轉機還要從2022年首旅王府井集團的耿振傑到村裏任第一書記説起。剛一到任,他就馬不停蹄挨戶走訪,很快發現這裡是鎮裏28個村子中唯一沒有被開發過的村子,守着好山好水,但交通不便,城裏的人想來都不方便。

  出主意、想辦法、找資源、搞宣傳……兩年任期,耿振傑恨不能長出“三頭六臂”,換了2個電瓶,跑廢了4條輪胎。在他的奔忙下,平谷區上堡子村與首旅集團下屬景區公司結對共建,7公里的柏油路很快從山下修到村民家門口,好幾家民宿陸續開張,開業即盈利,核桃、佛見喜、玉米等農副産品都有了好銷路,村裏提前完成脫薄增收任務。

  2024年,首旅集團高偉又接過接力棒擔任第一書記,繼續整合村裏的旅游觀光、農副産品、果品採摘等資源,打造集採摘、觀光、旅游、農副産品售賣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運用“首旅幫扶+”模式,讓好資源足額變現。上堡子村與首旅集團下屬景區公司黨組織共建聯建聚合力,建立起指導養殖、統購統銷機制,村裏産業越來越紅火,村民生活有奔頭。

  黨組織結對共建,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從2015年開始,本市連續選派7批3173名駐村第一書記,紮根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紅色試點村等,落實項目、資金、責任“三個捆綁”,整合派出單位資源力量助力全面鄉村振興。高校紅色“1+1”“百團興百村”“萬企興萬村”等行動的開展也有效連結了國企、高校、兩新組織等資源,推動鄉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抱團發展:以強帶弱實現共同富裕

  從包村變管溝 組織聯建産業聯促

  門頭溝區高臺村,村子不大,街道乾淨,房屋錯落有致,農業休閒産業園建設如火如荼。眼前欣欣向榮的景象,讓人很難想像,“23·7”特大暴雨曾給這裡帶來重創。“別人是從零起步,我們是從負數開始。”高臺村黨支部書記高連義説,村裏能在災後恢復重建中加速發展,得益於溝域黨委“抱團取暖”的新機制。

  門頭溝有178個行政村,其中大部分村分佈在山谷河溝地帶。永定河穿境而過,形成大大小小的溝域,區委結合溝域分佈特點,在山區設立5個溝域黨委,通過組織聯建、産業聯促、治理聯抓、風貌聯控、人才聯育、災害聯防,形成了山區農村抱團振興的新模式。

  從包村到管溝,溝域黨委發揮着功能型黨組織引領作用。在雁翅鎮田莊溝域黨委指導下,高臺村這樣的小村也不用愁發展——伴隨着微改造、精提升的實施,自然資源盤活了,親子樂享文旅休閒等産業加速發展。如今,部分項目已正式運營。

  村村聯合抱團發展,形成了資源共用、産業共育、發展共贏的鄉村發展新格局。自2023年起,本市大力實施“百千工程”,預計到2027年將建設形成100個産業強、鄉村美、農民富的示範村,帶動形成一批“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示範片區。

  科技賦能: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億元村”裏盛開“致富花”

  南方常見的三角梅,正成為順義區北郎中村的“致富花”。走進三角梅生産基地,北郎中村花木中心聯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培育而成的本地三角梅開得正好。

  北郎中村種花時間長達20多年。如今,現代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村裏建成智慧溫室、日光溫室等設施,與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北郎中種豬”品牌,依託“網際網路+”發展模式,建設了農産品生産加工和冷鏈物流基地,逐步形成了種豬繁育、花卉苗木、蔬菜生産、休閒觀光農業等主導産業。2024年,村集體總資産達7.5億元,村集體經濟年收益7500萬元。

  “億元村”綻放的“致富花”讓村民直接受益。村民年收入由資金入股分紅、土地流轉收益、集體配置股分紅、工資等構成,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萬元,其中村集體分配及各項福利達到了2.1萬元。

  發揮科技創新資源密集優勢,首都現代都市型農業的科技成色越來越足。近年來,本市大力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成立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117個博士農場,打造113家科技小院,推廣新品種200余個、新技術180余項,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

  資本運營:資本下鄉盤活資源資産

  村企攜手讓閒置農舍變身高端民宿

  曾經,撲鼻而來的是牛糞味,映入眼簾的是“臟亂差”的牛場;如今,紅磚、灰瓦、綠樹、鳥語,高端民宿各具特色,葡萄園裏陣陣果香撲鼻。海陀山腳,距離延慶奧林匹克園區13公里的後黑龍廟村,乘着冬奧的東風,實現了從“低收入村”到“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華麗蛻變。

  蛻變背後是村企攜手豐富旅游業態的成功實踐。村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整合政府、企業、農民三大主體,盤活土地、房舍、農産品等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延慶樣板”。

  2019年,後黑龍廟村提出了“東種果,西建街,南涵水,北栽林,中心建民宿”的村級産業規劃,合作社擴大規模出資種植70多畝小品種葡萄,還騰退養殖業規劃生態休閒地。

  社會資本被青山綠水吸引入駐村莊,將村民閒置院子重新翻建修繕,打造成為35個現代時尚的民宿院。依靠這些小院兒,村民們不僅將租金收入囊中,還在民宿就了業,村集體也因此獲得收益分紅。

  徜徉曾經的牛場,腳下是沙沙作響的碎石路,路旁花木錯落有致、天幕造型別致,就連草坪旁的網紅咖啡車、啤酒車也格調十足……撕掉“低收入”的標籤,後黑龍廟村的鄉村旅游版圖不斷拓展,從鄉村採摘體驗,到高端特色民宿、親子樂游,“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全鏈條吸引越來越多市民前來,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資本下鄉喚醒了鄉村“沉睡”的資源。近年來,各級黨組織通過組建平臺公司,搭建投融資平臺,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村企聯手做大做強鄉村經濟“蛋糕”。(武紅利)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