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滿大地,京郊希望的田野上,比春色更動人的是一個又一個鄉村“蝶變”的故事——
有的村從治理無序到全國示範,舍掉“瓦片經濟”,“長”出千萬規模文化産業集群;有的村深挖紅色基因,做強文旅産業,過去連本村年輕人都留不住,如今每年有上萬游客慕名而來;有的村把閒置農房打造成工作室,吸引藝術家和村民當鄰居,村裏“一步一景一墻畫”,把莊稼漢也熏陶出了“文藝范兒”……
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黨。破繭成蝶背後,黨建引領是關鍵。近年來,在市委組織部、市委農工委統籌指導下,各級黨組織發揮主心骨作用,主動破局求變,探索形成了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多種模式路徑。探訪具有代表性的鄉村,通過一個個鄉村“成長”的故事,解開因地制宜盤活資源、激活內生動力、點燃發展新引擎的首都鄉村振興“密碼”。
項目推動:規劃引領産業升級
在“舍與得”中實現“彎道超車”
朝陽區高井村西臨CBD,東接中國傳媒大學,交通便利,但很長一段時間,這裡流動人口多,環境臟亂,村民過得並不富裕。
2004年,莊虔春就任高井村黨總支書記時,擺在他眼前的是發展空間少、就業崗位少、農民收入少、文化活動少等難啃的“硬骨頭”。
是要低效的“瓦片經濟”,還是在“減”字上轉型,在“富”字上創新?取捨之間,莊虔春把目光投向“近鄰”中國傳媒大學,一次次把教授導師團請進來,一次次現場“把脈開方”、一次次頭腦風暴,最終明確了“科技創新深耕鄉村、先進理念指引鄉村、高端論壇梳理鄉村、培養人才紮根鄉村”的建設目標,美麗鄉村“政産學研”合作新模式應運而生。
頂住部分村民的質疑、扛過轉型發展的陣痛期,在市區兩級支援下,村裏建起了東億國際傳媒産業園和紅莊國際文化保稅創新園兩大産業園區。規劃引領,産業、技術、人才等潛在資源優勢得到激發,高井村實現“彎道超車”,2024年村集體總收入達八千萬元。
放眼全市,規劃引領産業升級“蝶變”是具有首都特色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路徑之一。堅持首都功能定位,各區立足各鄉鎮(村)區域發展定位和資源稟賦,優化調整産業佈局,有計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有效推動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
紅色驅動:點燃振興“紅引擎”
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做強文旅産業
“您現在預約已經晚了,‘五一’早排滿了。”懷柔區道德坑村黨支部書記高國民剛挂了電話説句話的工夫,手機又響了。
這樣的忙碌,高國民過去想都不敢想。時間回到2016年,村裏還是有名的“窮山溝”。
“村容村貌就更別提了,街上常有馬糞牛糞。”高國民説,那時村裏環境差、交通不便,留不住年輕人,村裏人口老齡化嚴重。
一次外出學習,給了村兩委班子靈感——建紅色教育基地,或許是條出路。原來,解放戰爭時期,冀察熱遼軍區野戰醫院二部就設在道德坑村。這裡曾收治3萬多名部隊傷員,村裏70來戶,家家是病房、戶戶住傷員、人人當護理員。
在市區兩級財政支援下,村裏註冊成立公司,冀熱察戰地醫院等遺址修繕完工,“十個一”沉浸式紅色體驗活動名聲在外。村裏摘掉了低收入村帽子,搖身一變成為全國文明村,掛牌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連外地游客都慕名而來,村集體增加收入160余萬元。
依託旅游業,過去出去找活路的年輕人“搶着”紮根家鄉開民宿,“日子越過越好,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村民王玉霞説起自家紅火的民宿生意,喜上眉梢。
首都豐富的紅色資源正轉化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産業。2021年以來,本市先後在10個區的17個村開展推動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工作,通過建立“1+4”幫扶機制,將紅色村莊打造成集紅色故事、紅色基地、紅色産業於一體的紅色綜合體,推動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輻射帶動更多村民受益。
文化興村:文化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地裏“長”雕塑 藝術家做鄰居
人們印象裏的村莊,大同小異,灰白的房屋,金色的麥田,勞作的人們曬得黝黑的臉。大興區鮑家鋪村不一樣。白墻上是色彩明艷的塗鴉;長在地裏的,除了果樹,還有古銅色的雕塑;看似尋常的鄉村小院,推開門是藝術空間,一幅幅名家書畫,黑白寫意、墨香撲鼻。
變化還得從2020年説起。“咱村就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可得抓住這機會。”龐各莊鎮的包村幹部支招,讓村黨支部書記鮑海濤有了主意:村子不大,常住200多人,許多人外出打工,閒置了不少農房,要是都盤活利用起來,吸引藝術家開工作室,不僅村民額外有租金收入,村風村貌也會大不相同。
鮑海濤帶頭拿自家的房子作“試驗田”,免費給藝術家作工作室。村委會的黨員幹部紛紛響應。很快,首批8間農房騰出來了,鎮村黨員幹部又發動人脈,吸引來7位藝術家。
“我們和村民有非常好的互動,我的作品向他們傳遞了廢物再利用的環保理念,而他們質樸的反饋也給我很多創作靈感。”雕塑藝術家侯中民就是其中一位。憑藉優美的環境、村幹部貼心的服務,鮑家鋪藝術村的好名聲在藝術圈迅速傳播開來,集聚效應逐漸顯現,截至目前,近30位藝術家陸續進村,村民收入穩步提升,村風村貌大有不同。
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文化正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全市各級黨組織依託首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挖掘村落民俗表演、歌舞曲藝等傳統文化,文藝創作、新潮網紅等新興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標,走出了文化興村之路。
資源開發:農文旅融合吃上資源飯
守住綠水青山 端牢生態“金飯碗”
位於房山區黃山店村的坡峰嶺景區,是享譽京城內外的旅游勝地。要知道,過去這裡曾是無人問津的“破坡嶺”,曾長期依賴資源開採産業,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
轉變從2009年開始。村裏先後投入4000余萬元實施了坡峰嶺景區建設工程,建設高標準登山石階步道,配套旅游接待、服務設施,旅游業上了軌道。到2024年,坡峰嶺景區已成功舉辦十三屆紅葉節,年接待游客從5萬人次增長到46萬人次。
2012年,“7·21”特大暴雨災害給黃山店村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化危為機,村黨支部抓住區級災後永久避險安置房建設、新農村社區市級試點村的機遇,推進村民搬遷,利用搬遷騰退的閒置集體資産,統一規劃、集中開發精品民宿,讓村民享受集體資産民宿經營帶來的利潤分成。同時,發揮“紅色背簍”精神發源地優勢和特色農業資源優勢,不斷豐富旅游業態。
如今的黃山店村已經蛻變成集親子、生態、休閒、度假、教育為一體的生態産業新村,2024年村集體旅游産業綜合總收入400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1萬餘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本市大力實施鄉村旅游提質升級行動,引導各級黨組織深挖當地獨特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休閒觀光、農耕體驗等特色産業,推動一批鄉村把資源變資産,讓越來越多村民端牢生態“金飯碗”。
創新引領:新模式蹚出強村富民路
逾百位創客入駐京郊“小大理”
從空心村發展成為京郊“小大理”,昌平區辛莊村每週末都吸引近萬人來訪。由村東往西走,墻上是創意塗鴉,腳下的井蓋也被裝點成風景畫,輕柔曼妙的音樂從街邊的咖啡廳飄傳出來。
這條街上,各種小攤位一個挨一個,商品琳瑯滿目。集市深處一家咖啡店映入眼簾,老闆董艷華是入駐辛莊村的創客之一。選擇在這裡開起“村咖”,她看重的是舒適的環境。像她一樣,被好環境引來的創客有170多位。
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山村為何吸引創客紛至遝來?辛莊村的轉變與村兩委的一次關鍵選擇密不可分。
2012年,在高價租地建莊園與低價租地辦學之間,村兩委選擇引進以自然教育為理念的向上學校進村紮根發展,由此吸引了一批擁有高學歷、高收入的學生家長常年租住,給村莊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活力。
村居環境好了,産業發展起來了,新老村民共用創新發展紅利,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網紅一條街”上已經形成了餐飲、民宿、藝術等多元業態,每年為村莊創造租金收入上千萬元;每週舉辦的環保市集日均吸引客流5000餘人次,拉動消費200萬元,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同比增長8%。
有條件要發展,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發展。像辛莊村一樣,一批村莊正通過創新思路理念,主動謀劃設計,“從無到有”創造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武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