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季度北京1.2萬億元GDP的大盤子裏,超過35%來自工業和資訊軟體業,二者合計實現增加值突破4000億元,不僅規模創歷史新高,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還超過五成。
工業是“硬脊梁”,資訊軟體業是“軟實力”,合力撐起一條産業經濟不斷上揚的增長曲線。
一個産業對經濟增長貢獻近四成
北京是“中國軟體名城”,一直扮演着全國資訊軟體業創新引領者和行業先行者的角色。自“十五”時期以來,北京先後抓住了國家信息化工程、消費網際網路規模應用、新型工業化持續深入帶來的機遇,讓資訊軟體業由信息化發展階段、網際網路發展階段邁向數字經濟發展階段,全行業營收在全國率先突破3萬億元。
2025年一季度,資訊軟體業全行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已達24.2%,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四成,成為首都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引擎”。
通明湖畔,全國唯一部、市共建的國家級信創園區是“軟實力”的最好體現。依託50萬平方米園湖共生産業空間,國家信創園推出了人工智慧新質生態社區“模數世界”,已落地中興北方總部等42家重點企業,年均産業增量實現百億級躍升。同時,這裡還肩負起更具挑戰的任務——承接北京市6G實驗室建設任務、打造異構量子算力雲平臺、建設北京國際開源社區,以創新實踐描繪數字中國新圖景。
新舊動能轉換,本輪人工智慧應用爆發成為北京資訊軟體業的新機遇。
“我們把資訊軟體企業作為人工智慧應用的主渠道、主服務商。”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信息化與軟體服務處副處長陳雷説。在北京,資訊軟體企業享受人工智慧加持的同時,還將獲得政府部門“真金白銀”的支援,最新發佈的“軟八條”就對通用智慧體運營服務中調用算力和模型的成本等給予最高3000萬元的支援。
新能源車生産份額首次超三成
汽車産業是北京的一張“王牌”。2025年一季度,這一産業迎來轉型的關鍵時刻:全市生産整車38.7萬輛,同比增長25.5%,其中新能源汽車12.1萬輛,同比增長1.4倍,新能源汽車的生産份額首次突破三成。
見微知著。一季度,北京製造業PMI重返擴張區間,景氣水準好於全國,製造業和資訊軟體業新設企業數量分別增長25.7%和1.8倍。
京津冀汽車生態港順義園一期、中關村科學城國際醫谷等重大工程項目順利開工,懷柔機械研究總院二期、昌平佰仁醫療等6宗工業用地完成供應共計27.3公頃……一季度,全市高精尖産業項目投資活力持續釋放,工業重點産業和資訊軟體業固定資産投資分別增長23.1%和1.8倍。
數據投射到重點區域上,越是高精尖産業的重要承載區,投資增長越顯著:一季度經開區工業重點産業投資增長50%,海淀區資訊軟體業投資增長3.3倍。
投資是投向未來的新動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規劃處副處長崔岳説,2025年北京還將重點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等萬億級産業集群,在新型顯示、高端醫療裝備等領域引育並推進一批標誌性項目;加速構建綠色能源萬億級集群,佈局氫能産業創新中心、鈣鈦礦電池中試平臺、固態電解質材料試驗線等重大項目;圍繞元宇宙、超高清視頻等新技術綜合性應用,面向超大城市治理和高品質發展場景,謀劃一批有影響力和帶動性的標桿工程。
為了保障項目落地,2025年全市安排工業用地供應總量230公頃、較2024年增加30公頃,相關部門也將重點調度解決項目施工前手續辦理等問題,加速推動項目順利建設實施。本市還將出臺人工智慧賦能産業發展、高精尖産業高水準對外開放、自動駕駛創新應用等方面的政策,持續加大政策資金投放力度。
海淀昌平建設未來産業先導區
核心産業“主引擎”發揮作用的同時,新興動能正在發展壯大。據悉,海淀、昌平率先啟動創建市級未來産業先導區,全力構建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未來産業創新生態。
其中,海淀區聚焦未來資訊一個主賽道、未來製造和未來空天兩個副賽道,佈局範圍共174平方公里,將實施64項任務、90個項目,到2027年至少突破10個可能引發範式革命的“種子技術”,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智慧網聯、衛星網際網路、具身智慧向千億級集群躍升。到2030年左右,力爭成為全球未來産業的引領者。
昌平區構建以未來健康為牽引、未來製造和未來能源為支撐的“一主兩副”産業發展格局,以未來科學城生命園為核心,聯動多個專業園區,覆蓋範圍約180平方公里。到2027年,新增知名科學家創辦企業20家、高新技術企業60家、專精特新企業30家;到2030年,産業規模力爭達到800億元,三大賽道形成技術策源、輻射津冀、引領全國的發展格局。
“我們將增強産業發展潛力,提升高精尖産業發展能級。”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經濟運作處處長王德披露,北京還將加快打造綠色先進能源與低碳環保萬億級産業集群,支援開展機器人整機等技術攻關,培育一批商業航太、低空技術等領域世界一流科技企業集團。(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