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圓滿舉辦

日期:2025-04-22 14:59    來源: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一邊是亟待突破自己體能極限的運動員,一邊是首次試水馬拉松的人形機器人,4月19日,在朝霞初染的亦城大道上,一幅人機共跑的和諧畫面正在上演,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鳴槍開跑。

  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由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北京總站、北京廣播電視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賽事主題為“亦馬當先,智領未來”。本次賽事探索性地開啟一場科技與産業發展的馬拉松,搭建起測試驗證平臺,展示人形機器人技術和産業發展成果,打造産業鏈交流和創新應用的推廣平臺。

  人形機器人和人一起跑馬

  早上7時30分,各參賽隊的人形機器人選手和跑者在起點同時鳴槍起跑,一起參加21.0975公里的半程馬拉松比賽。

  本屆賽事聚焦人形機器人自主運動能力極限挑戰,創新“全程設備穩定性考核+綜合運維能力評估”賽制,不鼓勵參賽機器人中途更換電池或更換機器人,對更換機器人設置罰時制度,第一次更換罰時10分鐘、第二次罰時15分鐘、第三次及以上每次罰時20分鐘,對於電池更換,全程計時系統不做暫停,計入總成績。同時,遵循“同步報名、同一賽道、同時起跑”原則,人形機器人與運動員在起點同時鳴槍起跑,共跑同一路線,但擁有單獨賽道。

  賽道上,人形機器人在起點按“Z”形布陣排成2列,依次發槍起跑,金屬關節的嗡鳴聲與跑鞋摩擦地面的聲響相互交織。人形機器人“天工Ultra”一馬當先衝出起點,小頑童隊和旋風小子隊的松延動力N2人形機器人邁着短腿奮力奔跑,清華通班隊的“Kuavo(夸父)”跑步姿勢和人很像……

  一路上,選手們從本次賽事位於南海子公園一期南門的起點,跑向位於通明湖資訊城的終點。他們經過南海子公園,跨過北京亦莊最新地標性建築文博大橋,穿過泡桐大道領略“一城花海,兩側紫韻”的夢幻風景,還途經北京亦莊標誌性點位和重點企業,人形機器人和馬拉松運動員一起用腳步丈量北京亦莊的科技、生態和人文之美。

  與2024年相比,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正式升級為中國田協A1級賽事,並在多項核心競賽組織工作中達到了中國田協相關標準。逐鹿賽場,來自衣索比亞的兩名選手分別以1小時2分36秒和1小時11分7秒的成績,獲得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男子組和女子組冠軍。

  經過激烈角逐,天工隊憑藉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獲得冠軍,松延動力小頑童隊、行者二號隊分別獲得亞軍和季軍,天工隊、松延動力小頑童隊、行者二號隊、松延動力旋風小子隊、EAI隊、半醒機器人隊獲得完賽獎。此外,將根據大眾評選結果,評出最佳人氣獎、最佳步態獎、最佳形態創新獎。

  人形機器人“頂流”迎接極限挑戰

  “‘天工Ultra’加油”“大高個人形機器人跑得真快”“矮個子機器人像小朋友”“機器人摔倒了也很呆萌”……賽事現場,人形機器人引起大家的關注。人跑馬拉松是體力和耐力的比拼,人形機器人跑馬拉松是為了什麼?參賽過程中,人形機器人及其參賽團隊又要面對哪些挑戰?

  “人形機器人作為科學技術的集大成者,馬拉松是對其行走、奔跑、全身協同、具身智慧等能力的最佳檢驗場景之一,也是對其可靠性、耐用性的一次綜合測試。”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表示。從賽道地形來看,全程約21公里的距離中,涵蓋了平地、上下坡等多種複雜路況,這些都是對機器人本體、感知、運控演算法等的全方位考驗,同時長距離還對續航能力提出挑戰。

  縱觀此次參賽的20支參賽隊,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寧夏等全國各地,既有高校、研究院所組成的參賽隊,也有企業成立的參賽隊。人形機器人選手中,“天工Ultra”、松延動力小頑童、行者二號等業界“頂流”紛紛亮相。

  站到真實賽道上,人形機器人選手“各顯神通”。看向北京亦莊的人形機器人:“天工Ultra”身高約1.8米、體重約55公斤,2025年不僅將速度從6千米/時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時,還通過搭載“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慧平臺“慧思開物”變得更聰明。天工隊發言人魏嘉星説:“為參加馬拉松,我們攻克了本體的穩定性、輕量化設計、關節長時間運動易發熱等硬體難題,還通過優化運動控制演算法進一步增強了關節協調運動能力、步態協調能力和複雜地形通過能力等。參賽過程中‘天工Ultra’的平均速度7.88公里/小時。”

  此外,小頑童隊和旋風小子隊的松延動力N2人形機器人身高1.2米,體重30公斤,能實現以最快3.5米/秒的速度奔跑、完成單雙腳跳躍及舞蹈,以及連續空翻等高難度動作。亦馬當先隊帶來的參賽機器人為BoosterT1,身高1.2米,體重30公斤,通過搭載先進運動控制演算法,能實現1秒內摔倒起立,並實時分析賽道情況,自動調整步伐和節奏。

  軒轅機器人隊的“軒轅”,身高1.72米,體重88公斤,手臂負載約20公斤,還具備AI智慧問診功能和智慧情感識別能力。鈦虎隊的TI70A身高1.7米、體重48公斤,單手負載達5公斤,且扭矩密度遠超行業水準,適合未來的實地作業應用場景需求。小巨人隊的人形機器人,具備擬人化穩定行走、擬人化180°大角度運動範圍、10米範圍內人機對話等能力。

  清華通班隊的Kuavo(夸父)身高約1.66米、體重約55公斤,奔跑速度可超7千米/時,能在戶外低溫、大風、地形起伏等複雜情況下,實現30分鐘的持續穩定跑步。靈寶機器人隊出戰的機器人是CASBOT SE,身高1.7米,體重48公斤,全身採用自研的一體化關節,具備靈活性和抗衝擊能力,達到長續航與暫態大電流輸出之間的平衡,並具備穩定的全身協調控制能力……

  為了讓這些形態各異、高矮不同、功能多元的人形機器人同臺競技,賽事組委會做了不少準備。經過綜合研判,本次賽事全程設置若干補給站,為參賽隊提供所需要的機器人用電池、安全設備和輔助工具。過程中,人形機器人配有操作手、工程師等全程陪同,既允許人形機器人跟隨奔跑,也允許採用工程師遙控操作的方式,並有專屬保障車輛跟隨。考慮到續航問題,在比賽過程中,機器人可更換電池。

  “不同於人跑馬拉松是個體之間的較量,人形機器人跑馬拉松是人機協同的綜合比拼。”梁靚表示,“我們舉辦的這場賽事更像是一場賽車競技,操作手就像賽車手一樣跟在機器人身邊,進行輔助或操控。因此,賽事除了測試和展示機器人本身的關節、動力電池、材料、通信等方面的穩定性之外,還考驗機器人團隊的操作、控制、研發訓練等整體水準,對未來機器人産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人機共跑”促進産城融合發展

  這既是一場體育盛事,也是一次科技盛宴。以“人機共跑”為契機,賽事期間的自動駕駛車輛開道、全市24塊8K超高清大屏同步直播、機器人項目投融資路演、機器人秀節目等産業鏈相關配套活動,也讓科技創新更好地融入人文生活,促進産城融合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賽事還開創為人形機器人投保的創新模式。舉辦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尚屬全球首次,因此沒有現成經驗、數據可供參考。為解決賽事保障、選手參賽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北京亦莊引入中國人保全力護航。賽事期間,中國人保定制“科技+體育+保險”全方位保障方案,並組建專業理賠服務團隊駐場,不僅能保障參賽機器人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及運輸過程導致的自身損失,也能賠償機器人在比賽中對第三方造成的損失,讓主辦方、參賽選手和機器人企業吃下“定心丸”,探索新質生産力保險和服務的更多可能性。

  “在這場全球首創的賽事中,人形機器人與人同場競技,不僅能借助極限場景倒逼技術突破、展現標桿性應用成果,還能激發社會對‘人機共生’的深度探討,進而提升公眾認知,促進機器人産業加速落地。”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這種加速並非空談。北京已將人形機器人列入重點培育的20個未來産業中,作為北京市重要的機器人産業集聚區和世界機器人大會的永久會址,北京亦莊正着力構建完整的機器人産業生態:打造龍頭引領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引領作用,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突破和開源開放;創新機器人應用模式,落地北京機器人融資租賃公司,推動各領域低成本使用機器人,助力機器人企業實現市場擴容和産品創新;佈局一批功能完備的産業創新平臺,掛牌全市唯一類人機器人未來産業育新基地,落地全市首個人形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對外開放北京首個全品類機器人展示中心“機器人大世界”;建立要素集聚的具身智慧創新生態,佈局25萬平方米北京市機器人産業園(亦莊),支援百億機器人産業基金落地……

  截至目前,北京亦莊已集聚知名機器人及智慧製造生態企業300余家,打造“核心零部件+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物流機器人”——“1+6”産業體系,機器人産業鏈規模超百億,佔全市的50%。圍繞具身智慧領域,北京亦莊率先佈局了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為代表的創新平臺,落地小米機器人、優必選等龍頭機器人本體企業,星海圖等龍頭具身智慧企業,清能德創、靈足時代等關鍵零部件企業,基本形成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到應用場景的具身産業鏈體系。

  産業爆發還需要臨門一腳。北京亦莊近期發佈的萬台機器人創新應用計劃釋放出明確信號:在九大標桿場景提供超萬個應用機會,其中近千台為人形機器人需求。而此次人形機器人馬拉松賽事,正是最佳的技術驗證舞臺——在複雜開放環境中測試機器人持續運作能力,為産業化鋪路。

  正如馬拉松精神所示,人形機器人“參賽即勝利,完賽是英雄”,過程中的每一次磕絆都是其進化的必經之路。魏嘉星表示:“人形機器人參加馬拉松所學會的技能,也能加速他們在工業製造、特種作業、商業服務、家庭和養老服務等更多場景去應用落地。所有參賽團隊在比賽中解決的一個個技術問題,都代表着中國人形機器人産業新一輪的創新實踐和突破。”梁靚強調:“‘人機共跑’本質是協作而非競爭,這是技術驗證的‘現實考場’,更是探索‘人機共生’新範式的創新實踐和新起點,為人形機器人的産業化和規模化應用打好前站。”

  2025年8月,北京市還將舉辦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隨着北京世界人形機器人“一會一賽”全球品牌效應的顯現,北京亦莊也將崛起為人形機器人技術競技與産業融合的世界級舞臺之一。接下來,北京亦莊將持續深化機器人産業生態建設,推動大腦、小腦、本體、核心零部件企業協同創新,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積極籌備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和下一屆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將賽事活動的影響力轉化為支援人形機器人産業化落地的動力,加速構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具身智慧機器人産業領航示範新城。多年以後,面對“人機共生”的未來世界,人們或將回想起在北京亦莊見證的那個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和人共同跑馬的歷史性時刻。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