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執法檢查啟動 揚文明之風建首善之區

日期:2025-04-22 08:4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更是一座城市寶貴的精神內核。《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實施近五年,市人大常委會於近日啟動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執法檢查,並同步開展“萬名代表走基層”活動。即日起,北京日報開設“建文明首善之區”專欄,跟隨人大代表的腳步,走基層、找問題、提對策,在全面檢視法規實施成效的同時,探究其背後更長效的文明培育機制,展示千年古都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首善答卷”。

在長安街臺基廠路口,交通文明引導員和青年志願者一起,引導行人文明過馬路,協助維護路口交通秩序。

在長安街臺基廠路口,交通文明引導員和青年志願者一起,引導行人文明過馬路,協助維護路口交通秩序。(賈同軍 攝)

在西城區康樂裏小學,小學生們踐行“光碟”。

在西城區康樂裏小學,小學生們踐行“光碟”。(鄧偉 攝)

石景山區八角街道將印製的“就餐請使用公筷”宣傳海報張貼到轄區開業餐廳的醒目位置,引導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石景山區八角街道將印製的“就餐請使用公筷”宣傳海報張貼到轄區開業餐廳的醒目位置,引導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吳鏑 攝)

  教化之行,建首善自京師始。進入新時代,市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除了“倉廩實”“衣食足”,還有崇德向善、文明有禮的社會風尚。

  落實中央和市委要求,市人大常委會先行一步為“文明”立法,制定出臺《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於2020年6月1日施行,既為城市文明治理提供了抓手,也為首都市民規範自身行為提供了基本遵循。

  條例實施近五年,管不管用、好不好用?2025年4月中旬至9月,市人大常委會將對條例實施情況開展一次全面“體檢”。這背後,不僅是對法規施行成效的檢驗,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文明再動員。

  這場覆蓋全市的執法檢查行動中,1.6萬餘名三級人大代表將深入基層一線,既當“監督員”又當“宣傳員”,將立法時的“萬人參與”轉化為執法中的“全民踐行”。從條例制定時“萬人問卷”問計於民,到如今執法檢查中“代表問效”取信於民,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貫穿始終,彰顯着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智慧。

  覆蓋“線上+線下”

  檢查範圍拓展至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

  “作為大國首都,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社會風氣向上向善。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也出現一些問題,既是社會治理的新課題,也是落實條例的新要求。”執法檢查組副組長、市人大常委會民宗僑外辦主任潘臨珠説,比如,如何進一步弘揚良好的社會風氣,網路傳播亂象如何更好治理,社會困難群體幫扶、矛盾糾紛化解、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等機制如何進一步完善等等。“因此,按照市委要求,市人大常委會將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執法檢查納入了今年的監督工作計劃。”

  重點查什麼?根據方案,執法檢查覆蓋“線下+線上”,既包括好人好事宣傳激勵、青少年文明行為養成、支援鼓勵見義勇為、開展志願服務和公益活動等向上向善社會風尚營造情況,也包括如何構築正氣充盈網路空間,如網路生態治理、豐富網路道德實踐、發展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以及針對網路詐騙、造謠誹謗、虛假資訊傳播等亂象進行綜合治理等情況。

  “文明”不止於具體的行為,更包含社會交往中形成的和諧、友善、互助的良好關係。

  因此,執法檢查也“走深一步”。“我們經過深入思考和研究,對檢查重點進行了延伸和擴展,將檢查範圍擴展到與條例相關的法律法規,如精神衛生法、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接訴即辦工作條例等,重點對‘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治理有機結合情況’進行檢查。”潘臨珠進一步解釋説,既包含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也有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完善社會救助幫扶困難群體等內容,以期通過執法檢查,引導群眾依法理性維權,遏制社會不良風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讓“身邊人”帶動“身邊事”

  “萬名代表走基層”再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執法檢查將同步啟動“萬名代表走基層”活動。這既是貫徹落實新修改的代表法,支援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職的具體實踐,也是充分發揮代表作用,讓“身邊人”帶動“身邊事”,推動文明條例從紙麵條文更好轉化為社會共識的生動示範。

  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建立完善“萬名代表走基層”機制,發動市、區、鄉鎮萬餘名三級人大代表深入基層,圍繞事關市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立法修法和執法檢查工作廣泛聽取意見建議,最大程度匯民意聚民智。

  2025年,全市人大代表再次將關注點聚焦“文明”,計劃於5月,通過2周左右時間,圍繞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深入代表家站面對面聽取市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同時,全市16個區人大常委會將圍繞檢查重點,結合各區實際開展專題調研,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之所以説‘再次’,是因為立法時,條例就曾通過萬名代表廣泛徵求了意見建議。”潘臨珠給出一組數據,法規起草時,市人大常委會開展線上線下問卷調查,141萬餘人完成線上問卷,線下入戶採集市民意見6400份,並通過各級人大代表聯動,收回問卷10751份。“可以説,京版文明新規的出臺凝聚着北京市民的共識。”

  如今,條例實施近五年,代表們將從法規制定者轉身成為執法監督者,既帶着“法規管不管用、好不好用”的問題直達一線,又將發揮“身教勝於言傳”的示範效應,以自身經歷闡釋文明內涵。

  法治剛性約束與文明底蘊共振

  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連年上升

  一個城市的發展既要“見物”更要“見人”,北京早在條例制定之初就確立了“德法共治”的治理思路。從公共場所控煙到推行分餐、使用公筷,從拒絕舌尖浪費到規範養犬行為,6大類、29項具體治理規範與市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既回應着市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訴求,也彰顯着首都應有的文明高度。

  首都文明辦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達到90.80分,保持連續上升態勢。其中,公共秩序綜合得分最高、提升最為明顯;問卷調查中,公共參與得分最高;實地觀測中,各領域不文明行為平均發生率普遍下降;網路監測中,“諷刺挖苦”“盲目跟風”等不文明上網行為佔比持續降低。

  首都文明辦將條例的貫徹落實納入精神文明“五大”創建測評體系,設置誠信建設、文明餐桌、文明旅游、交通文明等評估指標,強化公共場所文明引導,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水準。各區將文明條例實施作為推進文明城區創建的有力抓手,通過開展文明行為促進季、文明我監督、文明隨手拍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貫徹落實活動,有效增強了市民群眾的文明促進意識、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全市現有的1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362個文明實踐所、7072個文明實踐站,已經成為傳播新思想、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活動、解決民眾實際困難的重要陣地,以“檸檬黃”“志願藍”“平安紅”等為代表的首都志願者遍佈城鄉基層,彰顯城市文明底色。在最近中央文明辦公示的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擬命名名單中,本市有6個區入選,數量居直轄市之首。

  “站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高度,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設始終承載着示範引領的使命。因此,這次執法檢查目的和意義也不僅僅是行為的規制。”潘臨珠表示,檢查組將深入社區、農村、企業、學校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形成“文明壓力傳導鏈”,同時通過媒體持續追蹤報道産生“文明示範效應”,並邀請市民參與評議激發“文明自覺意識”,通過這樣立體化的動員,將文明理念轉化為更多可感知、可踐行的具體行動。

  執法檢查報告擬於9月下旬提請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10月形成審議意見書,交市政府研究辦理。市政府及有關法規實施機關將在收到審議意見書後三個月內,提交審議意見研究處理方案的報告,一年內提交審議意見研究處理情況的報告,由市人大常委會印發常委會組成人員,通報市人大代表,並向社會公佈。市人大常委會將適時進行跟蹤檢查。(高枝)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