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5年國際仲裁調查報告》全球最受歡迎仲裁地排名,北京首次躋身全球第四。
北京首次躋身全球第四
《2025年國際仲裁調查報告》(《2025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Survey – The path forward: Rea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rbitration》)由White & Case與倫敦瑪麗女王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國際仲裁學院聯合發佈。相較於《2021年國際仲裁調查報告》中北京在全球最受歡迎仲裁地排名與紐約並列第六,在本次調查中,北京首次躋身全球第四。
據報告顯示,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倫敦、新加坡、中國香港、北京、巴黎
厚積薄發,行穩致遠。此次北京取得的佳績反映出北京以高水準培育全鏈條、全産業商事爭議解決服務融合發展生態圈,打造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國際商事爭議解決優選地的目標任務取得了重要進展,北京在國際仲裁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吸引力正不斷增強。
深化仲裁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全力建設國際商事仲裁中心
頂層設計——佈局國際商事仲裁“新高地”
自2022年7月,中央部署將北京打造為服務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與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國際商事仲裁中心以來,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國貿促會的大力支援下,市委市政府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中央試點任務要求,並於2024年4月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名義印發《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設實施方案》,打造以坐落在北京商務中心區的實體平臺為核心點位,北京各區優勢産業同法律服務業聯動發展,形成多點支撐的“1+N”發展格局,着力將北京建設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爭端解決與法律服務新高地。2023年9月,市政府專題部署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立法工作,2024年11月28日,《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條例》(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會並順利通過首次審議。
凝心聚力——建設國際商事仲裁“共同體”
北京擁有三家商事仲裁機構,包括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CIETAC,以下稱“貿仲”)和北京仲裁委員會/北京國際仲裁院(BAC/BIAC,以下稱“北仲”)兩家綜合性機構以及一家專業性仲裁機構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CMAC,以下稱“海仲”)。2024年,在京仲裁機構共受理仲裁案件20312件,佔全國仲裁案件總量的2.66%;案件爭議標的額2954.04億元,佔全國案件標的總額的24.36%;國際案件1128件,佔全國國際仲裁案件總量的25.79%,標的額926.95億元,佔全國國際仲裁案件標的總額的46.87%。在京機構受理的仲裁案件數量和標的持續增長,且涉及的國家和法域越來越多樣化,彰顯了北京仲裁國際化發展的活力。
在中國貿促會和市政府的積極推動下,貿仲、海仲、北仲三家在京仲裁機構共同成立北京國際爭議解決發展中心(BIDRC),作為全面支援保障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的重要載體,合力鑄就北京仲裁“共同體”。依託北京國際爭議解決發展中心,在京仲裁機構聚力謀劃打造“北京仲裁國際會客廳”“國際共用庭審中心”“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實訓基地”“智慧仲裁平臺”等特色品牌,推動實體平臺高品質發展。
境外知名仲裁機構也紛紛向北京拋來橄欖枝,2024年12月,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北京代表處落地朝陽,成為首家在京設立代表處的境外知名仲裁機構;經前期磋商,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北京代表處也進入籌備設立最後階段。
機制創新——打造國際一流仲裁機構“新範式”
作為市政府組建的仲裁機構,北仲在建設國際一流仲裁機構的過程中,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積極開展仲裁機構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了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分離、有效制衡、權責對等的法人治理機制;提升案件辦案質效,最大限度地滿足國際當事人的爭議解決需求;緊跟國際仲裁先進實踐,先後十次修訂《仲裁規則》;創新仲裁服務機制,推進訴訟與仲裁、調解有機銜接與功能互補;為當事人提供爭議預防化解、獨立商事調解、建設工程爭議評審、國際投資仲裁等多元化爭議解決服務等。
多元高效——完善商事爭議解決“全鏈條”
市司法局以實體平臺為支撐,集聚調解、仲裁、訴訟等多元爭議解決機構以及鑒定、公證、法律查明、司法會計等法律服務和泛法務機構,持續推動法律服務資源要素融合,以高水準聚合效應培育全産業、全鏈條商事爭議解決服務融合發展生態圈,為市場主體提供多元、高效、優質、便利的“全鏈條”商事爭議解決服務。
支援在京仲裁機構積極參與全鏈條機制建設,探索仲裁前爭議預防化解,主動在仲裁程式中引入調解等程式。2024年,在京仲裁機構有近4000件仲裁案件以調解、和解結案,爭議標的額近410億元,有效推動爭議化解。
北京法院實行仲裁案件司法審查、涉外仲裁保全及執行案件集中管轄歸口辦理機制,編制《仲裁司法審查案件審理規範指南》,並在實體平臺設立北京國際商事法庭巡迴審判庭,打通一站式“全鏈條”商事爭議化解的最後一環,將進一步提升仲裁裁決司法審查和執行效率。
交流合作——搭建仲裁國際化發展“大舞臺”
在京仲裁機構始終堅持國際化發展方向,全方位開展國際交流,提升國際影響力。赴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和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及地區進行交流訪問,與80余家國際仲裁機構及組織簽署合作協議,創建合作機制、打造品牌活動。貿仲成功舉辦中國—中東北非仲裁高峰論壇,與30傢具有區域代表性和重要影響力的國際仲裁機構共同發佈《2024國際仲裁合作倡議》;海仲牽頭協同粵港澳仲裁、調解機構,在香港發佈《推動商事糾紛多元解決 助力大灣區高品質發展聯合倡議》;北仲在馬德里、日內瓦、東京、首爾、墨西哥城、利馬等地先後舉辦“中國商事爭議解決高峰論壇”,與多家國際機構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三家在京仲裁機構多次受邀作為聯合國貿法會觀察員,參加工作組規則制定會議,發佈專業觀察報告,貢獻中國智慧和經驗。
人才建設——鍛造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生力軍”
為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平臺,在京仲裁機構與國內30多所知名高校簽署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合作協議,與10所知名高校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為提升糾紛化解人員的多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水準,在京仲裁機構不斷拓寬糾紛化解專業人員聘任渠道,逐步優化提升境外專業人士比例,建立起多法域、多國籍的境外仲裁員名冊、調解員名冊等,北京商事爭議解決優選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北京作為國際商事爭議解決的新高地,將憑藉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和全球化的服務能力和基礎設施,積累全球治理的人才、規則與經驗,為國際經貿交往與合作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