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軸以東、京臺路以西5.8平方公里的區域,是北京五環一帶最後一片完整的産業發展區,國際醫藥創新公園正在此拔地而起。之所以叫“公園”,是因為區域內大都是綠地,産業功能區被多座公園包圍。
4月15日對外發佈的《國際醫藥創新公園高品質建設實施方案》披露,2030年國際醫藥創新公園主體功能區將全部建成,成為全球醫藥健康創新合作樞紐和産業聚集地。
搭平臺
釋放超200萬平方米産業空間
北京是跨國藥企來華投資的首選地,為什麼將這座特殊的“公園”佈局在這裡?
“城南已形成高端製造集群,貢獻了全市一半以上的醫藥健康業産值,正處在産業升級的關鍵階段。”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劍華説,選在南五環戰略腹地建設醫藥創新公園,可聯動大興臨空經濟區、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中日産業園等30余個産業園區。
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展廳裏的一幅方位圖道出潛力和優勢:15公里半徑內覆蓋了同仁醫院等16家三甲醫院、首都醫科大學等5所醫學優質院校,未來三條相容南北、貫通東西的地鐵線在此交會,與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北京南站緊密聯通。
醫藥創新公園主要分為四大主體功能區,釋放超200萬平方米産業空間,後續還將逐步向周邊區域輻射拓展。其中總部集聚區服務全球頂尖生物醫藥企業總部和創新中心集中落地,研發轉化區滿足企業創新産品研發、中試、規模化生産需求,醫工融合區引入國內外優質“學、研、醫”資源,醫藥智造區以智慧化、現代化標準廠房吸引全球前沿創新産業化資源。
其實,四大産業功能區僅佔地1.2平方公里,其餘絕大部分都是綠地,産業園區如同從公園裏“生長”出來。
“希望經過幾年的集中建設,這片園區能與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形成南北呼應格局,與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等形成區域協同,為全市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林劍華説。
試驗田
監管改革加速藥械研發上市
醫藥健康産業是強監管行業,離不開臨床、註冊、入院等政策的不斷完善。這恰是這座“公園”的優勢。
目前,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等六個中心已經入駐總部集聚區。監管改革的縱深推進,會為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我們將在醫藥創新公園開展監管技術創新,形成可複製的監管創新範式,為全國探索有益經驗。”林劍華説。
事關創新藥研發周期的臨床試驗審評審批試點備受企業關注。截至目前,北京共有10個品種納入試點,最快的用時18個工作日,臨床試驗啟動最快3周,遠遠快於全國平均水準。其中,4個申報企業就在北京經開區註冊。
隨着國際醫藥創新公園的建設,這項改革將惠及更多企業。園區還將推行“風險+信用”監管和分級分類監管,支援境外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跨境分段生産,實施臨床急需藥品和醫療器械即收即檢。
建生態
國際標準打造創新環境
為了把這個“公園”建設好,北京近20個市級單位聯手推出22條舉措,支援創新是其中的關鍵。
以當前最火的人工智慧為例,本市將在醫藥創新公園圍繞數智醫生助手和藥物研發,打造人工智慧應用示範,支援數據跨境流通便利化改革,打造外資藥企在華發展首選地。
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力透露,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將建設北京臨床研究中心、國際研究型醫院等行業創新載體,加快建設醫療健康人工智慧訓練基地、生物樣本庫、醫師培訓中心、幹細胞轉化創新中心、醫療數據標注基地、疫苗與蛋白藥物智造研究院等重大平臺。
栽好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為了吸引更多人才,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將以國際標準推進“類海外”創新生態建設,提升區域規劃建設標準、升級教育醫療文體商業配套設施、加快軌道交通路網建設,打造15分鐘生活圈。
根據計劃,到2027年,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功能佈局框架基本成型,醫工融合區相關高校、研究型醫院等主體基本建成;到2030年,主體功能區全部建成,實現人才聚集、高效運作。
馬上就訪
6家國際醫藥巨頭搶先入駐
2024年,8家外資藥企集團在京新設研發或創新機構,其中有6家都落在了國際醫藥創新公園。近日探訪獲悉,這些創新研發中心最近都有新進展。
30多年前,拜耳落地北京,成為紮根經開區最早的外資企業之一;2025年,拜耳醫藥在中國的第一個開放創新中心落在距其北京工廠不遠的國際醫藥創新公園裏。與包裝和生産藥物不同,這個創新中心將在細胞和基因療法等領域聚焦全産業鏈,對臨床階段創新項目提供支援。
最近,拜耳開放創新中心的裝修正在籌備,計劃年底前投入使用。“之所以叫‘開放’,是因為它不僅參與公司本身藥物研發,還會將中國的創新藥企引進來,幫助他們開發。”拜耳處方藥事業部副總裁陳白平説,很多跨國藥企都將中國、北京視作創新網路上的樞紐。
3月以來,“公園”裏新進展不斷:阿斯利康投資25億美元建設第6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以及首個在華疫苗工廠,禮來創新孵化器投入運營、首家孵化企業實現入駐,美敦力數字化醫療創新基地簽約並揭幕,輝瑞北京研發中心啟用……據悉,2025年還會有一批跨國醫藥企業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創新中心落地。(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