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打造基地 協同培養高素質實戰型涉外法治人才

日期:2025-04-15 16:58    來源:北京市司法局

分享:
字號:        

  由中國政法大學、市司法局和北京市朝陽區聯合主辦的涉外法治基地建設推進大會近日在北京舉行。大會啟動中國政法大學涉外法治基地(北京朝陽)(以下簡稱朝陽基地)並簽署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合作協議。

  為什麼要培養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什麼樣的涉外法治人才?怎樣培養涉外法治人才?這些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熱點問題,在本次會議上得到回應。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姜澤廷在致辭時表示,朝陽基地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致力於構建具有中國立場、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涉外法治話語體系和人才支撐體系;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國家急需的高素質實戰型涉外法治人才;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支點,積極同國家的高品質發展、高水準開放要求相適應。

  人才是關鍵

  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涉外法治建設作出專門部署、提出明確要求,為更好地推進涉外立法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交匯之際,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複雜變化,風險挑戰與日俱增,我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快推進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姜澤廷説。

  市司法局局長崔楊説,隨着“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跨境爭議、合規風險、知識産權保護等挑戰日益凸顯。只有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法治規則體系,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權,為高水準對外開放築牢“防火牆”。

  加強涉外法治建設,人才是關鍵。

  “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涉外法治人才在涉外法治工作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加快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是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關鍵。”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説。

  當前,我國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還比較緊缺,需要在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上採取更為硬性的措施,提升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和精準度,為涉外法治工作戰略佈局提供人才支撐。

  “三方協同打造朝陽基地,目標就是培養出一批‘德法兼修、明法篤行’的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提供全面的涉外法治智力支援和有力保障。”姜澤廷説。

  三方協同打造

  在朝陽區建設涉外法治基地,是深入調研後作出的決定。

  “朝陽區經濟發展蓬勃、國際交往頻繁、服務水準一流,匯聚了百餘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地區總部,2024年GDP總量首次突破9000億元大關,充分彰顯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實力與活力。在社會經濟持續高水準發展的過程中,朝陽區業已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涉外法治文化環境,全球多家頂尖律所、知名國際仲裁機構在朝陽設立分支機構和代表處。”姜澤廷説。

  朝陽區委副書記、區長吳小傑介紹説,近年來,朝陽區着力加強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資源連結,全方位提升外資外貿、知識産權、金融服務等各領域的涉外法律服務水準。朝陽區匯聚了北京市38%的律師事務所、93%的外國律師事務所駐華代理機構和53%的律師。朝陽區圍繞北京“兩區”建設,聚力打造國際商事仲裁中心核心承載區,初步構建起全鏈條商事爭議解決服務融合發展的生態圈。

  而且,中國政法大學與朝陽區在法治建設方面的合作,已經開展多年。

  “近年來,朝陽區與中國政法大學在法治政府示範區建設、行政復議規範化建設等工作深度合作。共建涉外法治基地是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進涉外法治環境完善、大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務的重要舉措。”吳小傑説。

  姜澤廷説,涉外法治基地落戶朝陽,恰巧為這片熱土注入新的活力。三方協同打造朝陽基地,致力於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養機制。支援朝陽區升級“高端商務+頂級法務”雙輪驅動模式,助力打造全國首個“商務區+法務區”法商融合創新生態樣板。

  崔楊表示,此次“校—市—區”三方合作,將進一步統籌府學資源,協同推進基地建設,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涉外法治制度建設、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設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和支援,助力北京成為全球法治資源集聚高地和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

  以實踐為導向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要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治人才培養機制。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武世興説,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着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佈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支援高校與實務單位共同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培養機制,緊扣實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踐、品質保障評價等方面全方位、全過程、實質性協同,打造産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大力推動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脫虛向實”,早日培養出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素質過硬、通曉國際規則、精通涉外法律實務的涉外法治人才。

  姜澤廷説,此次三方協同打造朝陽基地,致力於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養機制。未來,朝陽基地將逐步構建實踐、實訓、實戰“三圈”賦能,“教學+業務+場景”有機統一的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模式,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建立“人才支撐、機制創新、價值輸出”的戰略佈局,推動我國從國際規則適應者向全球治理引領者跨越,為涉外法治建設提供新的增長極和更強大的戰略支撐力。

  馬懷德指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要以實踐為導向,針對現階段涉外法治人才實踐實戰能力欠缺、創新開拓不夠等問題,補短板、強弱項、提能力、促創新,精準服務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新需求,培養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優秀涉外法治人才。要做好涉外法學的學科建設和涉外法治實踐的緊密結合,深入推進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成供給端(教育鏈、人才鏈)和需求端(産業鏈、創新鏈)的深入嵌合,開展涉外法治課程設置、培養機制和實踐教學的所有改革。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