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年 “北京藍”為何頻頻“出圈”?

日期:2025-04-10 15:11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分享:
字號:        

  近日,《中國環境報》頭版頭條以“北京以繡花功夫深化大氣污染治理”為題,報道了北京“十四五”以來在藍天保衛戰方面從全面達標到深度治理的經驗做法,讓社會更多層面全方位深度了解了近五年來“北京藍”頻頻“出圈”背後的故事。

  超大城市如何實現

  從全面達標到深度治理

  在首都高品質發展的時代考卷上,“北京藍”始終是最賞心悅目的章節。從霧霾圍城到晴空如洗,從應急管控到長效治理,北京用十餘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城市半個世紀的治污之路。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的歷史交匯點,這座千年古都正以“繡花功夫”深耕大氣污染治理,用科技賦能環境監管,讓藍天白雲從“奢侈品”變為“日用品”,為超大城市實現從全面達標到深度治理貢獻“北京方案”。

  破局之戰:

  從“艱難爬坡”到“全面達標”

  2022年1月4日,新年首個工作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北京空氣品質狀況新聞發佈會上,發佈了一則重磅消息,2021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大氣污染物6項指標首次同步達到國家標準,這是自2013年國家發佈新版空氣品質標準實施以來,北京市空氣品質首次實現全面達標。

  而就在此前,《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PM2.5濃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左右。“十四五”開局之年就站到了全面達標線上,這着實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

  縱觀全面達標之前,北京一直處於“哪個大氣指標嚴重就重點治理哪個、哪個環節問題多就治理哪”艱難的“爬坡期”。那麼,2021年是如何突出“重圍”的呢?

  在眾多治理舉措中,“源解析”當數開道利劍。

  回到2013年,當時北京PM2.5年均濃度高達89.5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約1.5倍。人們曾一度“談霾色變”,而開展PM2.5源解析,是“解剖大氣”,搜尋“病根”,“重疴下猛藥”的關鍵舉措。

  2014年,北京開展了首輪PM2.5源解析,四年之後又開展了第二輪源解析。兩輪源解析精準鎖定“機動車、燃煤、工業、揚塵”等“群居”“巨污霸”,為此北京前後共實施了近百項治理措施,同時結合污染物的區域傳輸特徵,把防治策略融入到京津冀區域聯防聯控之中。

  在兩輪“源解析”引導下,全市勵精圖治,壓實責任,一茬接一茬地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到2020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此時,北京大氣污染防治經驗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納入“實踐案例”,但這個結果與國家35微克/立方米達標線相比,還在“圍城”之中。

  為衝出“圍城”,2021年,實施“十四五”的第一年、舉辦冬奧會的前夕,北京開展了第三輪“源解析”。結果顯示:本地排放近六成,區域傳輸佔四成,進一步鎖定“柴油車、溶劑使用、汽修服務、道路及施工揚塵、石油化工及水泥建材”等重點治理目標,為更進一步精準治污裝上了“瞄準鏡”。藍天保衛戰當年就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空氣品質實現全面達標,優良天數288天,比2013年增加112天,勝利突圍。這個成果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在北京大氣污染治理歷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攻堅之策:

  “3+3+3”治理體系打造“常態藍”

  “目前的達標還不是高水準的達標,也不是很穩固的達標,我們不能懈怠”。2021年北京市空氣品質狀況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言人介紹了“十四五”期間大氣污染防治現狀及面臨的形勢,“大氣污染防治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無法畢其功於一役,需久久為功。”

  “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的近五年間,北京通過深化“一微克”行動,構築並深入推進“3+3+3”藍天保衛戰治理體系,2021年實現全面達標、2022年奉獻“冬奧藍”、2024年觸摸“常態藍”,空氣品質連續四年穩定達標,以“繡花功夫”做了大量艱苦卓絕而富有成效的治理工作。

  “3+3+3”之“三個協同增效”,在思路與舉措上較好地解決了大氣污染系統治理問題。通過實施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相協同、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協同、本地治污和區域共治相協同治理,從根源上破解了多種污染物“同根同源”“連鎖反應”問題,是推動北京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重要舉措。

  通過2021、2022年的接續治理,到2023年,全市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減少3萬餘噸,汽柴油消費量由2019年的660萬噸降至530萬噸,實現降碳300余萬噸,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分別減排2萬和1萬噸左右。

  在協同增效政策催生下,2024年,一大批綠色低碳企業應聲而起。朝陽區、大興區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朝陽迴圈經濟産業園分別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城市試點和園區試點;北京大紅門服裝商貿城華麗變身為豐台區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全國首個氫燃料電池汽車碳減排項目落地大興區,京津冀區域30余家企業約16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參與,簽發碳減排量約1800噸。

  “3+3+3”之“三監聯動”,北京“十四五”期間在全國首創的“監管-監測-監察”三監聯動大模型,為科學、精準、依法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撐。

  大模型充分運用感測器、物聯網和衛星遙感等技術,構建“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量核”新一代監測體系,對全市移動源、VOCs、揚塵源等各類污染源實施“天羅地網”式的實時監測與智慧研判,實現“監測一張網、結果一張圖、問題一張單”可視化整合,快速、準確、有效地支撐污染源的綜合分析和監管。僅2024年就發現抓取和推送各類環境問題線索萬餘條。

  “這個東西賊厲害!看得清、抓得牢、打得準,讓我躲不開、溜不成、賴不掉,我換了新能源車後,它就不再盯我了。”曾因1年內在北京區域11次檢測不合格而被罰的大貨車車主劉某對此體會很深。

  “3+3+3”之“三個減排”,在減少全市污染物排放總量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21年以來,“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貫穿始終,前4年累計推廣新能源車287萬輛,2024年全市機械新能源化率提高了8.5個百分點,達到全國領先水準;累計評定“綠牌”企業近500家;完成遠郊農村地區“煤改清潔能源”近9萬戶。

  “三個減排”碩果纍纍,這方面的案例舉不勝舉。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智慧照明控制系統、地源熱泵系統、屋頂和跑道太陽能發電系統、混合空調系統、一體化運維平臺”五大節能方法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分享;在全市十余個大型施工場地推廣應用的“基坑氣膜”全密閉施工技術,得到企業與市民的一致好評;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環境綜合整治後成為中外游客暢游美麗北京的網紅打卡地……

  奮進之路:

  在從“1”到“0.1”的深度治理中開啟新篇

  2025年要實施‘0.1微克’行動”。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謝金開在接受採訪時説,“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的時間結點上,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深度治理中砥礪奮進。”

  2025年1月份北京市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25年要實施“0.1微克”行動。同月,印發實施《推進美麗北京建設 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5年行動計劃》,明確2025年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要目標。

  從2018年提出“一微克”行動,到2025年實施“0.1微克”行動,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紮實邁進。

  “從‘一微克’到‘0.1微克’的轉變,變的是精準度和要求,不變的是我們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信心和決心”。謝金開表示,“現階段我們重點治理的,除了移動源、揚塵源,就是點多面廣的生活源,而這部分恰恰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污染源頭是零散的,沒有辦法通過一個主管部門來統一管轄,這也是最考驗精細化治理水準的。”

  把減排的觸角伸得更深更細。在“0.1微克”行動的高要求下,北京大氣污染治理該怎麼做?

  “減排依舊是硬道理,根本上就是要持續挖掘減排空間,一以貫之地實施好現有的措施和辦法,在某些領域尋求根本性變革。”謝金開表示。

  移動源目前仍是北京本地最大的污染來源,2025年將用好政策激勵作用,繼續加大新能源車的推廣力度,研究制定相關計劃並組織實施,力爭2025年註冊登記汽車中新能源車的比例達到50%。

  在管理減排方面,抓好企業創綠提級,目前全市綠色企業數量佔比為15%,2025年的目標是提升到30%。同時,針對市級以上的企業園區,把最低的D級企業清零。

  “在低濃度階段進一步減排,需要我們把減排的觸角伸得更深入、更細緻,在科技助力的條件下做到更精準,同時也得依靠區域協同共治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謝金開表示,希望廣大市民都能選擇更綠色更節能的生活方式,助力北京大氣污染治理繼續向前邁進。

  從“APEC藍”到“冬奧藍”,從“全面達標”到“常態保持”,北京用治污實踐詮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首善擔當。當PM2.5治理進入“0.1微克”時代,綠色北京戰略在持續加速。2025年新能源車佔比劍指50%,減污降碳創新試點持續擴容,智慧環保體系迭代升級。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上,北京正以“每微克必爭”的韌勁,書寫着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答卷。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