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特産要“土”也要“潮”

日期:2025-04-09 10:49    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分享:
字號:        

  北京的土特産從生産到銷售,面臨重重挑戰。眼下,如何應對挑戰?未來,又能以何種方式嵌入大眾的日常生活?

  好品質是最大底氣

  平谷區茅山後村坐落在淺山區,地無三尺平,滿山的佛見喜梨樹在四月冒出了花骨朵兒。順着陡峭土路,在山樑上見到了果農王永志。

  説起佛見喜梨,他有一肚子故事。這種梨外皮紅撲撲,甜度也高,相傳因慈禧太后的青睞而得名。前幾年,佛見喜拿到“中華好梨”榮譽,被它PK掉的是秋月梨、豐水梨、玉露香梨等知名品種。

  如今,村裏60多戶都種上佛見喜梨樹,就連犄角旮旯也種上了。可這梨樹容易鬧病,近幾年部分果實表皮出現褐化水銹,商品率不足60%。

  “不賴天不賴地,就賴生産環節不到位。”村支書馬小勇説,很多果農不懂科學種植,上化肥、生糞,還經常打草。“他們覺得不打草的莊戶人,那就是懶蛋包。”其實樹下留草可以保墑鎖水,可以保護七星瓢蟲、草蛉蟲,夏天還能降低地表溫度。

  2024年,科技小院在村里落戶,北京農學院的專家和學生駐村,在30畝果園裏搞試驗。他們為佛見喜梨配了專門的有機肥,以平衡土壤元素,約八成梨樹有改觀。見識了科學的力量,2025年,包括王永志在內的26戶果農也用上了平衡肥。

  過硬的品質是土特産征戰市場的底氣。它體現在很多方面:這幾年,花葉心裏美蘿蔔、核桃紋白菜、蘋果青番茄等十多個銷聲匿跡多時的北京本地老品種陸續都回來了,靠的就是那一如既往的風味;當然,土特産不能僅保持“土”,也得跟上市場變化。

  幾十年前,平谷大桃追求的是個頭,“久保”“八月脆”種得最多。後來市場行情變了,要夠甜才好賣,個頭太大反而會吃撐,不是優勢。於是,政府部門和果農年年引種新品種,如今,全區栽種了近200個品種的桃子,有的小如乒乓球,有的自帶芒果味,滿足消費者的多種口味。

  老牌土特産大興西瓜也有了新變化。3月底,來到一家西瓜種植基地,本以為能看到瓜苗移栽定植,沒想到,地裏已經躺着一顆顆成熟的西瓜了。“上市時間比往年提早了至少半個月。”合作社理事長宋紹堂介紹,這是因為地膜多層覆蓋技術可以讓溫度提高3℃-5℃,市民初春就能吃到新鮮西瓜。

  延長産業鏈讓收益增值

  最近,恰逢紅肖梨口感最好的時候。在懷柔區懷北鎮見到了專銷紅肖梨的可濃可農農副産品專業合作社社長姚新華,她拿出的並不是窖藏好的鮮梨,而是梨羹禮盒。揭開蓋子,小碗中是一顆去皮去核熬製的整梨,還有陳皮、山楂、銀耳等輔料。“5月底,禮盒就要在城裏最大的倉儲超市上架了。”姚新華説。

  鮮梨變成小碗梨羹,背後是一個土特産苦尋出路的故事。

  這幾年,在全國各種梨的衝擊下,紅肖梨失去了競爭力。尤其在G111國道通車後,北京游客一腳油門就到河北,懷柔路邊泊車買梨的人少了。

  怎麼接着賣紅肖梨?一件事點醒了姚新華。有一回,她和兒子熬梨湯送給志願者,大家都誇好吃:顆粒感本是紅肖梨的短板,但經過熬煮,口感變得格外軟糯。

  “延長産業鏈或許是個出路。”姚新華去多個梨産區考察,發現很多梨羹只有半顆梨,還切成小塊,加了果葡糖漿。最後合作社選中一條全自動生産線,紅肖梨用整顆精品果,以黃冰糖熬製,不加其他防腐劑。首批17萬碗梨羹下線,不但談下北京的倉儲超市,還進了上海、山東的商超。緊接着,合作社還要組建帶貨團隊,上線電商平臺。

  “我馬上還要去山東考察梨幹生産線,請他們打樣。”她説,這回要是能成,小果也就不愁賣了!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北京土特産在“産”字上下功夫,通過産業鏈延伸,讓初級農産品變成商品,突出特色,提升附加值。

  八棱脆海棠是延慶本地的特産。鮮果採摘現榨後直接灌裝,製成新品NFC海棠汁,保留八棱脆清爽酸甜的原味,2025年2月上架後賣得很好。房山區聖水峪村引進了電漿保鮮技術,能將鮮食上方山香椿的保鮮期延長一個月。村民周文霞説,村裏還開發了香椿醬、香椿面、香椿蘑菇、香椿紅酒等深加工産品。

  這條路將越走越寬。2025年2月,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七部門印發文件,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農産品加工,今後,越來越多的本地農産品可以就地加工,節省了運往外埠的費用。

  文旅給土特産注入活力

  密雲金叵羅村有一座金櫻谷花園。在那裏,金叵羅小米這個土特産告別了土味兒。

  花園裏到處是精美的花草,能就地入住、辦婚禮、搞團建,還能開展研學游,集納着多種鄉村新業態。2023年建成以來,每年都有上千名游客前來打卡。

  金櫻谷花園負責人阿羅端上幾碟糕點。“你們要找的金叵羅村小米,就藏在裏頭。”她説,金櫻谷一直琢磨着如何與密雲土特産結合,小米粥、貼餅子跟花園調性不太合,“我們把小米麵加進戚風蛋糕、司康、曲奇裏,味道不賴,相當受歡迎。”

  花園簡餐、下午茶裏,游客都能嘗到“小米含量”很足的美食,走地雞、大櫻桃等土特産也成民宿的伴手禮。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文旅可以加持土特産銷售。

  李思鵬是懷柔新農人,他有一個以文旅帶動板栗産業的夢想。前不久見到李思鵬,並不是在栗園中,而是在一處栗林環繞的工地上。2025年底,一座板栗主題的觀光工廠將拔地而起。他説,懷柔有不少板栗古樹,幾百年前的戍邊人也曾摘食這裡的栗果,板栗觀光工廠離長城不遠,“我想把懷柔板栗的故事講給更多游客。”

  美國賓夕法尼亞的好時鎮擁有北美最大的巧克力製造公司,每年幾十萬名游客到訪,只為體驗《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中的夢幻場景。李思鵬希望,自己的板栗觀光工廠也能解鎖更多新玩法,打造集生産、觀光、科普等功能於一體的農文旅融合新業態。“游客來工廠參觀,感受體驗的是一種在地文化。”

  2024年,本市鄉村游接待游客2286.5萬人次,如此龐大的客流,蘊含着土特産發展的廣闊空間。怎樣突出地域特色,開發鄉土資源,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讓土特産真正形成産業,這條路還有很長。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