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人大開展協同監督 關於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執法檢查啟動

日期:2025-04-03 08:0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2025年4月上旬至7月,市人大常委會將對《關於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並與天津、河北兩地人大開展協同監督,擬於7月聽取審議執法檢查報告。4月2日上午,執法檢查啟動會召開。

  探索京津冀三地人大協同監督新形式

  作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立法的標誌性成果,《關於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於2023年11月分別由三地人大常委會通過並公佈施行。立法先行,監督緊隨其後。按照京津冀人大工作協同聯席會部署和市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計劃,三地人大將《決定》執法檢查作為2025年協同監督議題。

  執法檢查將重點圍繞協同創新工作機制建設、區域協同創新及産業協作、優化創新環境、培育創新生態等方面展開,包括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區域內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聯合編制産業鏈圖譜、重點園區建設、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用、人才聯合培養等情況。

  作為協同監督議題,執法檢查將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當三地中的一方開展執法檢查時,同步邀請另兩方參與調研活動。同時,將專題培訓、書面檢查、實地檢查與座談、交流研討等方式相結合,全面了解《決定》實施情況,督促政府部門邊檢查邊整改。執法檢查報告擬於7月提請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2025年向津冀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於100項

  《決定》對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做出多項重要部署。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朱建紅介紹,本市深入推進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提質增效,與津冀共建創新平臺,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區域造生態”的協同機制。積極構建京津冀科技成果共用庫,將15家概念驗證平臺納入京津冀科技服務平臺。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843.7億元,同比增長12.7%。

  為進一步提高京津冀區域內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比重,下一步將制定出臺《促進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持續發揮成果供需清單機製作用。2025年年底前匯集津冀企業技術需求不少於100項,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於100項。聯合津冀科技管理部門共同組織不少於10場科技成果供需對接及培訓活動,定期交換京津冀三地技術合同成交額資訊,加強技術交易數據互通共用。

  持續推進“六鏈五群”産業協同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産業協同發展的成果正日益顯現。“2024年京津冀三地工業增加值2.66萬億元,十年間三地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增長5000余家,主導産業實現由黑色金屬冶煉等傳統加工為主,向以汽車、電子等高端製造為主的轉變。”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劉維亮介紹。

  以“六鏈五群”為重點,三地不斷優化産業佈局。已聯合繪製6條産業鏈圖譜,發佈兩批16個築基工程項目榜單,促成一批補鏈項目落地京津冀,加氫、儲氫等重點環節實現京津冀自主可控佈局。京津冀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增至7個。生命健康和電力裝備集群佔全國比重超20%,人工智慧集群形成軟硬一體全棧式佈局,獨角獸和大模型備案數量均為全國第一。

  下一步,將推進“一群一案”,分群制定三年行動方案,強化鏈式突破,實現新能源汽車、氫能等2至3個産業鏈關鍵環節基本貫通。京津冀汽車生態港加速招引30個儲備項目,落地一批頭部零部件企業。實施北斗産業協同工程,落地一批北斗京津冀規模化應用。(高枝)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