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出門邂逅絢爛朝霞,午休下樓進公園散散班味兒,周末來場説走就走的京郊旅行,漸成常態的藍天白雲、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氣,讓這座繁華的都市也可以擁有“松弛感”。
“應該説天清氣朗的‘北京藍’不再是‘限時免費’,而是越來越‘包月服務、包年消費’。”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李天威説。2024年北京市PM2.5濃度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連續四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優良天數為290天,創歷史最高水準。
公眾金點子變治理金鑰匙
接訴即辦給人滿滿安全感
大城之治,機杼萬端。在超大城市北京,抬頭仰望的藍天承載着公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公眾既是訴求的提出者,也是推動城市管理的參與者,伴隨着一件件訴求的解決,北京的重污染天由2013年的58天減少到2024年的僅兩天,去除了公眾存疑良久的“心肺之患”。
從“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到“1微克行動”再到“0.1微克行動”,持續深入地展開污染治理攻堅,北京的大氣治理成就創造了享譽國際的“北京奇跡”,這份“奇跡”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又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大家的生活品質和獲得感,向全世界擦亮了北京的“金名片”。
循着公眾的一聲“哨響”,北京積極推動群眾建議成果轉化落實,努力將群眾建議的“金點子”化為生態環境治理的“金鑰匙”。比如,2023年,針對公眾提出的嚴格制定餐飲企業排煙達標措施等建議,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組織編制了《北京市餐飲行業污染防治手冊》,供企業及公眾對照使用,真正將政策助企紓困、為民解憂落到實處。
近年來,公眾建議被採納和轉化的市區兩級政策措施也有很多,比如“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2023年修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資金獎勵辦法”等,正是不斷提質增效的接訴即辦工作,給群眾帶來了滿滿的安全感。藍天常駐,綠水長流,才成為首都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生動注腳。
大氣攻堅更有精度
“最後一公里”有的放矢
從整數位到小數點後一位,大氣顆粒物公佈的標準看似更加精確,實則是對大氣治理提出愈加精細的要求,那麼科技,就是“摳”出藍天的重要支撐。
數字化、智慧化正在塑造未來城市的圖景。面對公眾的生態環境訴求如何做出“精準回應”,“精準治理”成為推動接訴即辦的“智慧化”轉型的關鍵。
近年來,北京市通過深化接訴即辦改革,開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將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
依靠大數據、雲計算,在一張天空地一體化鋪就的監測網下,走航車按圖索驥、順藤摸瓜追蹤排放軌跡,衛星遙感佔領制高點,鎖定污染源頭,而一個個小微子站、PM2.5高密度監測設備則形成對視力範圍內污染物的實時監控——十年來,我們的大氣污染監測網路越織越密,這也為實現“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提供了足夠的底氣。
2024年7月17日,海淀區生態環境局發現位於皂君廟路的一家烤魚店雖然油煙排放達標,但是監測數值已接近超標臨界值。經研判,可能産生油煙擾民現象,進而引發公眾投訴。海淀區生態環境局執法隊員第一時間到達餐館,建議並指導該商戶加強運作維護,提高油煙凈化設施處理效率。“之所以非常關注這家餐館,是因為烤魚過程中産生的油煙非常大,同時這家店離居民區較近。”海淀區生態環境局綜合執法大隊執法三隊隊長趙永芳説。
在執法隊員的指導下,企業負責人主動更換了2台新的油煙凈化裝置,同時加用了光氧燈管和非甲烷總烴處理凈化裝置,達到了兩級凈化效果。真正做到了讓人間“煙火氣”不擾“凡人心”。
同時,2024年,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依託科技賦能,以門頭溝區、石景山區為試點,通過對兩個區2023年接訴即辦情況的大數據資訊進行分析,先後繪製了門頭溝區、石景山區接訴即辦畫像:哪些區域容易發生投訴、不同類型訴求分佈如何、不同季節的訴求有什麼不同等等一目了然,為這兩個區推進未訴先辦,開展源頭預防等工作提供參考。
精密的技術網路離不開“最後一公里”的落地執行。餐飲油煙、噪聲污染等點位分散,更加考驗精細化治理水準。點對點施策,人防+技防,讓0.1微克的改善落到實處,既解決了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也攻克了城市治理的難點“大事”。
三級“管家”體系
一條熱線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2024年5月27日,在接到公眾反映的盒馬鮮生棗園路店配送部存在噪聲擾民問題的投訴後,大興區生態環境局接訴即辦“管家”周淼第一時間趕往現場了解情況。通過耐心溝通,單位負責人表示願意配合將排風設施拆除。為更好地還靜於民,周淼和同事對該單位周邊半徑一百米區域進行了地毯式摸排,發現位於盒馬鮮生西側的小桔汽車充電站疑似存在低頻噪聲問題,經過與該充電站負責人的協商溝通,制定了安裝隔音屏的降噪方案。該單位整改完成後,妥善解決了公眾反映的問題,得到了周邊居民的一致認可。
“這就是我日常工作的縮影,噪聲問題看起來不大,但對於真遇到的居民來説,是很頭疼的。”周淼表示,“每次幫居民解決了實際問題,比解決了自己的事情還高興,很有成就感。”
2024年,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建立了接訴即辦全鏈條精細化管理機制,像周淼這樣的“管家”全北京已經達到了500餘人。
早在2021年9月,“管家”試點工作率先在昌平區開展,並於10月正式在全市推廣。截至2024年,三級“管家”體系已日漸完善並覆蓋全市,來自市、區、街道(鄉鎮)三級負責生態環境類接訴即辦的工作人員組成了一支為民服務的生態環境接訴即辦“管家”隊伍。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會從區域、時間、要素等維度對訴求工單進行分析,然後對各區承辦的訴求數據進行分級管理,管家們也會線上碰頭,實時溝通。例如,街道(鄉鎮)一級“管家”在辦理訴求過程中遇到疑點難點,可以反饋給上級“管家”,市級或區級“管家”針對問題及時予以解答,提供法律法規和技術等支援,實現三級互聯互通,打通接訴即辦幫扶指導“最後一米”。
作為群眾身邊隨時待命的管家,這支隊伍像毛血細管一樣,將治污的觸角深入背街小巷、郊野荒地……讓民意直抵基層、直達一線。從受理公眾訴求到轉辦、督辦,最後反饋解決情況,公眾提出的訴求在每一個辦理環節,都有專人盯守。
接訴即辦“一根線”,穿起為民服務“萬條線”。這支生態環境接訴即辦“管家”隊伍擴展了城市治理的基層力量,開闢了共建共用的參與渠道,在一個個熱線、上萬次“有求必應”中解碼大城善治,凝聚環保智慧,為共建美麗北京添磚加瓦。
3月8日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用兩塊從北京市大氣環境監測儀上取下的濾膜,展示近年來環境的改善成果——2015年的濾膜呈灰黑色,2024年的濾膜呈灰白色。
十年間,濾膜由黑變白,北京的PM2.5濃度降幅達62%,伴隨而來的是公眾直線上升的幸福感和“以人為本”的民生溫度。
大城之治,怎樣“智治”,如何“善治”?以北京接訴即辦改革為代表的城市治理創新實踐,傳遞了“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現代化”價值理念,撬動了一場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變革。為探尋中國城市治理現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論啟迪與實踐參考。
以公眾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接訴即辦逐漸成為北京城市治理的又一張“金名片”。數據顯示,北京“接訴即辦”改革近6年來,共受理群眾和企業反映1.5億件,解決率和滿意率雙雙提升至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