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超高清直播舞臺和超現場劇院,出台北京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改革2.0版,滾動推進新一輪標桿場景建設……3月20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推動首都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2025北京加快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專場。相關部門集中介紹了2025年北京建設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一系列新亮點。
新建至少5000座5G-A基站
2024年,北京人工智慧企業超2400家,核心産業營收超3000億元;目前北京已備案105款大模型産品,數量全國第一……建設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北京在人工智慧領域可圈可點。
2025年有哪些重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維亮介紹,在數字技術方面,2025年將重點攻關腦機介面、量子資訊等前沿技術,爭取在國際上取得更多領先成果,同時要推動人工智慧大模型助力科研,探索新的科研模式。
夯實基礎設施新底座方面,2025年將加快推動先進網路部署和應用推廣,新建5G-A基站5000座以上;加快建設海淀、朝陽、亦莊、京西等4個公共算力中心,推動全市智慧算力供給規模突破4.5萬P。2025年還將推動標桿工程實現新突破,比如實施數字視聽超現場示範,打造3個超高清直播舞臺和30座超現場劇院。
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改革將推2.0版
北京持續推動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改革,取得諸多新成效。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副主任王飛表示,北京率先在全國形成具有示範性、引領性的實踐案例。全國首個獲批數據出境安全評估案例、首個個人資訊出境標準合同案例、首個外商投資企業“綠色通道”案例、首個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應用案例,均在北京落地。
截至目前,北京共推動59家企業通過國家數據出境安全評估,224家企業通過個人資訊出境標準合同備案,出境數據多樣性和通過率均居全國前列。
王飛透露,目前正會同市有關部門加緊研究編制北京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改革2.0版方案。2.0版方案靶向瞄準企業實際需求,從政策供給、數據利用、企業服務、技術應用、産業促進、安全監管等多個維度進行系統性、體系化設計,統籌提出所有創新舉措。
據了解,2.0版具體政策措施將在3月27日舉辦的中關村論壇數據跨境流動創新發展論壇上集中發佈。
支援海淀打造AI應用生態高地
為更好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充分發揮北京的創新資源優勢,市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趙英俊表示,將聚焦重點統籌資源,持續提升數字經濟發展能級。其中,在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方面,將持續推動智慧城市數字底座及基礎應用建設,打造基於長安鏈的可信數據空間,啟動具身智慧數據基地建設。
2024年,本市印發實施“人工智慧+”行動計劃。趙英俊表示,2025年落實行動計劃,將滾動推進新一輪標桿場景建設。具體來説,將加快推動國家級人工智慧+醫療、製造、金融、教育、文化等應用基地建設,圍繞具身機器人、科學探索、司法服務、文化旅游、內容安全、工業智慧等領域,打造一批賦能行業的共性技術平臺和具有示範效應的解決方案。
“一區一特色”差異化發展方面,將支援海淀區打造人工智慧應用生態高地,發揮創新策源優勢,為全市人工智慧應用出技術、做示範。同時,鼓勵各區結合各自區位條件、産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科學佈局適合本區域佈局的人工智慧發展方向,共同繁榮北京人工智慧創新生態。
加速國産大模型多維度創新
近年來,以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快速發展,並加速賦能傳統産業。北京在人工智慧、區塊鏈、量子、6G、腦機介面等重點領域,也産生一批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劉衛華在會上表示,目前,北京市已成為人工智慧創新發展高地,在全國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為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技術賦能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2025年北京將加速國産大模型多維度創新,聚焦更高泛化性能、更低訓練成本、更強推理效率的下一代大模型研發,分層佈局強化學習、統一原生多模態等關鍵技術研究。
她表示,還將聚焦非Transformer架構模型演算法,建立非共識創新機制,分階段佈局多元化技術路線,解決大模型計算複雜度高、模型能耗大等問題。
加快建設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
北京將建設“一區三中心”,即在北京全域打造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綜合試驗區,建設國家數據管理中心、國家數據資源中心、國家數據流通交易中心。
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副局長彭雪海表示,2025年將繼續遵循“一區三中心”數據發展思路和定位,全面釋放、激活數據要素價值,加快建設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做大做強數據産業。
他在會上透露,目前,國家數據局已正式批復北京創建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各項工作穩步推進。2025年將加快建設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構建適應數據要素特徵、符合市場規律、契合發展需要的基礎制度,高水準建設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
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方面,本市將強化智慧城市協同創新倣真實驗平臺、數據流通利用增值協作網路、“數據要素×”、大數據平臺等協同聯動,深化“三京”“三個一網”應用,打造智慧城市場景創新和綜合應用示範。(孫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