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開區持續探索産城共生共榮更新路徑

日期:2025-03-17 18:38    來源: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城市更新如同躍動的脈搏,在歷史肌理與現代活力間奏響重生的樂章,讓城市舊貌換新顏,讓未來觸手可及。在《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實施兩周年之際,北京經開區交出優異答卷:2024年,全年盤活産業用地102.38公頃,北神樹片區啟動編制更新規劃,地鐵亦莊線萬源街站更新項目獲評全市“最佳實踐”,老舊小區改造惠及2000余戶居民……從單一地塊升級到片區統籌,從産業空間提質到民生短板補足,北京經開區正探索出一條産業與城市共生共榮的更新路徑。

  與過去聚焦單體項目更新不同,2024年北京經開區着力推動片區更新,開展系統性實踐。在此過程中,傳統産業載體加速迭代升級,為智慧製造、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釋放出更廣闊的空間載體。這種以産城融合為核心的片區更新模式,通過整合産業資源、優化空間佈局和提升公共服務,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到“全域煥新”的跨越。2024年,經開區在産業領域、民生領域、政務服務領域、城市治理領域均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片區更新案例。

  在産業領域,北神樹片區從廠房林立的次渠老工業區,蛻變為城市更新的鮮活樣本。走出17號線北神樹地鐵站,北京智慧電競賽事中心的巨型LED屏與裸眼3D大屏交相輝映,這座由北京日報社老廠房改造的電競地標,不僅是京津冀唯一的專業賽事場館,更以年均百餘場英雄聯盟等頂級賽事、日均2500人次的觀賽熱度,持續為區域注入青春動能。運營方透露,2025年賽事排期已鎖定百餘場,月均吸引超2萬年輕人。

  十年前的星海鋼琴廠機床轟鳴處,如今18公頃的産業園正演繹着工業與藝術的協奏曲。生産車間引入新能源智慧汽車零部件産業實現産值翻倍,綜合廠房保留立式鋼琴生産線與管樂器大師工坊,而園區深處正在搭建的互動音樂設施,將隨着2025年6月樂器博物館與主題公園的開放,讓工業記憶化作藝術教育的新場景。

  一街之隔的北投臺湖産業園則書寫着數字經濟的篇章。作為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核心載體,這裡已吸引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等機構入駐,年營收突破50億元。待二期2.4萬平方米空間竣工,電子資訊産業的“數字引擎”將迸發出更強動能。

  以軌道微中心為引擎,北神樹正催化城市功能蝶變:1.3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室內外20余項運動設施已啟動建設,12萬平方米的華潤萬象匯綜合體即將打造TOD模式,將串聯電競觀賽、數據辦公到購物健身的全鏈條生活場景。這片從工業底蘊中重生的土地,正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繪就“人城産”深度交融的更新圖景。

  萬源街片區改造同樣是産業領域更新的典型案例。漫步於萬源街地鐵站附近,赭紅色的“小紅樓”外墻上,“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標語依然醒目。這座曾是北京經開區管委會首個辦公樓的建築,經保留改造後化身為區史館,通過珍貴影像與實物展陳,講述亦莊從阡陌農田到國家級新城的崛起歷程。與之配套的“鄉情書齋”以咖啡香與書香交織,讓參觀者在休憩中沉浸式感受城市底蘊。隔街相望的純白色“亦城客廳”,則以通透玻璃幕墻和旋轉樓梯展現現代政務新風,其24小時自助服務區與企業服務“加油站”,成為全國首個新生代政務服務綜合體。“以前這裡多是老廠房,現在成了遛彎打卡的好去處。”家住林肯公園的市民張女士表示,周末常帶孩子到區史館參加研學活動,“既能了解城市歷史,又能在書齋喝咖啡看書,體驗很豐富。”

  除了原有建築升級,萬源街片區通過城市更新聚合數字化內容生産生態。中國(北京)高新視聽産業園作為全國首個全産業鏈國家級視聽基地,已吸引80余家高新企業入駐,形成技術研發、內容製作、終端應用的完整鏈條。原經濟日報社印刷廠蛻變為北京智慧融媒創新中心,聚合數字化內容生産生態。備受關注的京蒙科技創新園,更將低效用地轉化為京蒙協作示範項目,建成後將聚焦生物技術、大健康、新材料等前沿領域,打造“研發在京、轉化在赤峰”的協同創新生態。改造後的宏達北路化身“泡桐大道”,2024年首屆“泡桐花節”舉辦,春季盛開的紫色花海曾吸引16萬人次打卡。據悉,2025年同期泡桐花節將再度啟幕,迎接各位市民和游客的到來。

  隨着2024年第三屆“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項目的授牌,萬源街片區經驗正在為全市城市更新提供“亦莊樣本”。這片融合歷史厚度、産業高度與生活溫度的土地,正以開放姿態迎接更多城市探訪者。

  城市更新不僅關乎産業發展,更直指民生需求。2024年,經開區以“片區化改造”為抓手,將城市更新與民生需求深度融合,讓“老房子”煥發新活力。作為經開區首批改造的“樣板”,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梅園小區近年來存在樓體保溫性能差、熱力管線老化、公共設施陳舊等問題。2024年區內老舊小區改造納入城市更新項目,改造聚焦改善群眾的居住品質,着重注意“適老”設施的科學改善和規劃,優先補足養老公共服務短板。從樓體改造到室內外管道設置,小區細節改造將被一一實現。

  除了重點老舊小區煥新,全區範圍內老舊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設施類同步進行了改造,重點聚焦燃氣管道與熱力管線升級。聽濤雅苑社區居民魯大爺指着新換的入戶閥門感慨道,“去年暖氣改造後,屋裏溫度穩定在22℃,再不用裹着棉襖看電視了!”這背後,是熱力公司對小區供暖系統的深度“診療”——更換堵塞的管道、加裝智慧平衡閥,並通過“供熱管家”網格化服務實時監測用熱情況,讓“冷熱不均”成為歷史。據悉,2024年經開區全年完成9.78公里供熱管線改造,覆蓋8個小區,惠及數千戶居民,讓大家度過了一個溫暖的冬天。另有社區燃氣管線同步更新,目前共完成16900米管線改造。

  當然,民生改造不止於硬體。2024年,經開區在政務服務領域創新打造三級服務體系,將服務送到“家門口”。頂層的“亦城客廳”綜合服務大廳承擔涉外審批等複雜事項。中層的8個“亦企服務港”覆蓋社保變更、稅務登記等75項高頻業務。基層的9個園區自助站則實現營業執照列印等24項“自助辦”。服務站點另有數字化系統通過智慧分流讓客戶少跑腿,真正實現“小事不出園區,大事一站解決”。

  民生服務同樣延伸至社區場景。通過打造亦城中芯-部落格雅苑、亦城通惠兩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將24小時政務自助機與生鮮超市、便民維修點等設施有機串聯,形成“下樓即享”的服務網路。這種立體化服務體系,既包含政務自助機等硬體設施的提質升級,更依託智慧導辦系統等數字化手段,讓民生服務在保持政務辦理“速度”的同時,通過精準觸達彰顯城市“溫度”。

  城市治理領域,為保障區內公共安全,經開區同步高效推進消防設施建設,博興一路小型消防救援站及經海路、博興路消防救援站均已完成施工。亦莊新城消防應急指揮中心於2024年完成選址後,已於2025年2月26日開工。這些站點佈局科學,覆蓋産業園區、交通幹道及人口密集區域,顯著縮短了消防響應時間,提升了轄區滅火救援能力。隨着各項舉措的落實,經開區正織密民生保障網,讓幸福生活既浸潤於家門口的煙火氣,也紮根於堅實的安全感。

  城市更新不僅是空間形態的再造,更是城市治理能級與産業生態的全面升級。在條例發佈兩周年之際,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尾暨“十五五”規劃謀劃新節點,北京經開區正將更新觸角延伸至更廣維度。2025年,經開區將緊扣國家城市更新工作推進會議精神,以規劃引領、民生優先為導向,紮實推動城市更新行動落地見效。項目將重點推進低效産業園區盤活和北神樹、採育産業區等片區整體更新,同步開展梅園小區、聽濤雅苑等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通過科學佈局生産生活空間、統籌社會資本參與、強化土地集約利用等舉措,既破解工業用地“存量低效”難題,又切實提升群眾居住品質。通過系統規劃與多方協作,經開區將繼續打造“人城産”協同發展的更新樣板,為首都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