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準確掌握苗情狀況,精準制定管理策略以及省工快捷地落實田管措施,是糧食作物單産提升的必由之路,而對於規模化種植大戶來説,每個環節卻都有現實的制約因素。位於北京市延慶區康莊鎮大王莊村的孫慧明承包了2400畝土地種植春玉米,過去只能根據經驗,進行粗放式管理,田間管理用工成本佔到總成本的30%以上,用工難、用工貴成了令他頭疼的難題。2024年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轉機。在市區農技推廣部門的支援下,玉米田間安裝了數字化監測設備,用來獲取作物、土壤和氣象等數據,專家通過後臺進行深度挖掘分析,制定精準化管理決策,利用智慧化管控平臺,高效完成灌溉施肥等田間作業,産量水準也再創新高。新質生産力拓寬了京郊糧食作物單産提升路徑,實現了作物“智”管理,農民“慧”種地。
數字化監測設備,獲取農業數據“指揮棒”
氣象、土壤和作物等農情數據,是實現作物科學管理的基礎。過去往往依賴“人工+經驗”的方式來“看天看地看莊稼”,數據不夠精準、及時和全面。
國家農業智慧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強強聯合,研發了適合大田農業應用的專業監測設備,整合了環境-土壤-作物線上監測系統,實現了對生産環境的精確監測與深度剖析,多要素氣象站實時監測空氣溫濕度、風速等參數,智慧化墑情儀器動態監測土壤水分和溫度,高解析度攝像頭精準監測作物長勢,10分鐘即可採集1次,全年共採集20余萬條數據,這些大數據為玉米建立了多維度數字化檔案,為傳統的高産栽培技術賦能,成為産量提升的核心驅動因素。
精準化決策方案,實現科學種地“有大腦”
糧食作物單産提升,需要因地制宜擇良田、選良種、用良機、施良法,把握好每個農事關鍵環節,通過農業大數據積累,實現精細化、自動化決策和管理,確保用水、用肥、用藥、機耕作業的精準調控。
國家農業智慧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院士團隊積累了全國各地的大量數據,依據作物各生育期的特徵,精確厘定灌溉需求和施肥方案,以高度的協同性將水肥一體化技術融入整個作業流程,與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整合的優良品種、精細整地、精量播種、病蟲害綜合防控、化控防倒、一噴多促等高産栽培技術體系深度融合,覆蓋了作物生産的全鏈條。
智慧化管控平臺,推動農事作業“上雲端”
2025年糧食智慧生産示範區的建設,聚焦智慧化管控平臺打造,依託無線閥控器和智慧灌溉控制器等遠端控制設備,整合PC端與手機小程式,構建了一體化的遠端操作與智慧管控體系,確保灌溉與施肥管理的精準性與高效性。在此基礎上,智慧灌溉管控平臺基於作物生長環境的實時反饋,利用自動化灌溉及同步施肥技術,實現了玉米生産過程的全程智慧化管理和閉環控制。科技化平臺管理,推動農事上雲,數字下田。
2024年,孫慧明通過手機精準省工地完成了春玉米高産攻關試驗田的澆水和施肥,全年澆水10次,隨水施肥9次,奠定了高産基礎,經農業農村部專家測産,畝産達到了1289.67公斤(14%含水量),比北京市原高産紀錄(1162.7公斤)提高了10.9%;與常規管理相比,投入産出比提高了42%。
新質生産力在糧食作物生産中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2024年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在全市新建土壤墑情自動監測設備46套,實現了13個涉農區全覆蓋,全年採集土壤墑情數據80萬餘個,在手機端即可實時查看糧食主産區土壤水分含量,助力為全市糧食實現節水高效生産。
傳統高産栽培技術在新質生産力加持下效果更加突出,2024年北京市糧食生産喜報頻傳,位於房山區竇店鎮的竇店冬小麥—夏玉米周年高産攻關田畝産達到1626.17公斤,其中夏玉米畝産達到883.87公斤,刷新北京夏玉米單産歷史紀錄;房山、懷柔百畝級別的冬小麥和春玉米實收畝産分別為633.36公斤和1003.2公斤,創造了北京地區百畝級別大面積實收測産的最高産量,實現了專家試驗田産量向百姓生産田産量的跨越。全市18個小麥千畝示範方平均畝産達到519.8公斤,23個玉米千畝示範方,春、夏玉米平均畝産分別為752.5公斤和598.9公斤,帶動全市大面積糧食畝産再次突破400公斤,同比增加14.5%。
當前驚蟄已過,北京市即將拉開2025年春耕春管的大幕,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孫慧明將田間智慧設備進行了調試升級,有了這些現代化技術的加持,孫慧明對於2025年種植充滿了信心。下一步,北京市將以農業新質生産力為抓手,在更大規模上打造主要糧食作物智慧化高産高效示範區,以新質生産力驅動大面積單産提升,為首都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