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後鐘樓南望景象。
小區裏有了新綠地、衚同停車多了新空間、老舊小區安了新電梯、背街小巷換了新天地……不知不覺間城市的環境有了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在這些點滴變化的背後,離不開責任規劃師的努力。責任規劃師是為責任單元內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陪伴式專業諮詢和技術服務的獨立第三方。他們承擔着調查研究、聯繫群眾、規劃設計、宣教培訓、溝通各方、監督反饋的重要職能,是規劃有效實施和基層治理格局建立的重要助力者和實踐者。
作為全國首個在全市範圍內推行責任規劃師制度的城市,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2019年發佈《北京市責任規劃師制度實施辦法(試行)》,此後,責任規劃師逐步實現全市範圍內服務全覆蓋。2024年,該實施辦法正式印發,責任規劃師團隊不斷發展壯大,也讓居民切實感受到了變化。
既要保護中軸風貌,又要守護古城的“煙火氣”
“古老的建築是北京城市肌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個院落、每一棟老房子在傳承歷史的同時,也是老百姓的尋常生活。”東城區責任規劃師張喆説。鐘鼓樓片區位於中軸線最北端。2020年起,東城區針對鐘鼓樓片區開展了一系列保護更新工作。2023年底綜合整治提升工作完成,象徵歷史的鐘鼓樓與代表市井生活的平房區相互融合,既實現了中軸風貌和諧統一,也讓莊嚴的古城有了“煙火氣”。
3月3日上午,張喆帶着記者來到鼓樓,一邊參觀,一邊拿出鐘鼓樓片區改造前的照片做對照。只見改造前屋頂五顏六色,有居民自建的彩鋼屋頂,也有防水的油氈布,一眾平房之中還有一棟樓房聳立其中,十分突兀。如今登上鼓樓放眼望去,中軸線像是一條分割線,中間一條大道車水馬龍、人流涌動,兩邊是連片灰瓦紅窗,一個個院落方正整齊。兩側的衚同乾淨利落,灰色的地面和屋頂連成一片,房屋之間的角落裏逸出幾根枝丫,待新綠連蔭,俯瞰的景象會更加生動。順着鐘樓灣衚同散步,街面十分整潔,兩側皆是灰墻,遠望即是鼓樓,抬頭可見藍天。張喆介紹,衚同裏原來有許多電線、燈桿,看上去比較雜亂,現在都做了多桿合一,線纜入地,讓大家能看到“最美天際線”。
張喆從2017年起正式加入東城區的老城保護工作,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古城古韻和現代生活融合起來。起初,責任規劃師團隊按照傳統思路,追求“老樣式、老材料、老工藝”,致力於讓建築“長回”老照片裏的樣子。但漸漸地他覺得“缺了些味道,好像是複製粘貼一樣,千篇一律不該是古城的樣子。”
他逐漸意識到,建築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的,“修舊如舊”不是一味追求復古,也應該保留“人味兒”。在第五立面(主要指建築物的屋頂面)整治過程中,一院一策,對違建應拆盡拆;對破損屋頂、非傳統屋面、破損墻面、屋頂平臺等建築,儘量恢復傳統風貌,對於現有的不影響風貌的平頂房屋尊重現狀保留;空調室外機、太陽能熱水器、排煙管道等設施,最大限度改移或消隱,在外部加設灰色的隔罩;鴿舍、花架等生活類設施根據其樣式和材質,結合居民的訴求重新設計挪移,既融入古城的整體風貌,也滿足了居民的生活所需。“這些生活設施代表着老城的生命體徵,就是‘人味兒’。居民的訴求都很樸實,只要房子不漏雨、院裏不積水就很滿足了。鐘鼓樓片區更新保護不僅為了中軸線申遺,更重要的是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環境。”張喆説。
既要愛護生態環境,又要發展鄉村經濟
密雲區是北京生態保護要求最嚴格、生態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由此,密雲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責任規劃師團隊。該團隊經過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發現全市超過80%的鳥種在密雲有記錄,鳥類多樣性極為豐富,逐步形成了打造“密雲觀鳥經濟帶”的想法。
不同於傳統的責任規劃師,生態責任規劃師更關注生態可持續發展,把握生態底線、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是肩負的重要任務。為了全面盤點密雲區的鳥類資源,生態責任規劃師持續開展了兩年鳥類生態調研,並邀請鳥類專家、觀鳥志願者進行合作調查,根據鳥的種類、越冬、春季遷徙、夏季繁殖等情況,搭建起鳥類資源數據庫。
如何將生態保護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選擇試點成為他們面臨的又一個難題。生態責任規劃師程潔心説,因為山區大部分位於水庫水源保護區內,開發限制非常嚴格。選址既要符合生態規劃需要,屬地的意願也是關鍵。開發生態資源,實現價值轉化,推動鄉村振興,屬地作為最直接的相關方需要發揮重要作用。為此,團隊一方面深入考察多個鳥類資源豐富的區域,另一方面組織開展了“密雲生態沙龍”,借此機會尋找志同道合的屬地夥伴。
北莊鎮很快嗅到了先機,表現出發展觀鳥經濟的意願。北莊鎮位於密雲水庫二級圈外,屬於可以適度開發的區域,同時又緊鄰清水河,先天條件比較好。北莊鎮副鎮長黃士凱説,北莊鎮地處密雲水庫上游,森林覆蓋率82.95%,鎮域內共有記錄鳥類21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33種,市級保護鳥類67種,是密雲水庫周邊重要的鳥類棲息地。雙方一拍即合,經過12次現場調研、6次多方座談,梳理了30余處觀鳥資源點位、鄉村文旅設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盤點閒置用地,最終確定將北莊觀鳥小鎮作為“密雲觀鳥經濟帶”的第一站。2024年,責任規劃師團隊協助北莊鎮獲得建設資金後,組織並實施了觀鳥科普館、密羽休閒步道、兒童友好公園、生態停車場等十余處關鍵節點工程。2024年9月,密雲首屆生態觀鳥節在北莊開幕,觀鳥小鎮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餐飲、民宿等産業的發展。
“責任規劃師的工作不僅是調研和規劃,我們還希望推動實現當地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程潔心介紹説,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責任規劃師參與到觀鳥小鎮的運營工作中,幫助引入社會資源,對提供餐飲、住宿服務的當地村民進行培訓,引導他們成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此外,責任規劃師團隊還與觀鳥志願者保持密切聯繫,逐步發展他們成為“鳥導”,做好游客服務和引導。“既要發展觀鳥經濟,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只有大家形成共同的願景和目標,才能實現長期共贏。”程潔心説。
密雲北莊觀鳥小鎮密羽休閒步道已經建成。
既要諮詢專家意見,又要居民充分參與
城市體檢是當前城市治理工作的重點任務。根據《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鄉環境建設管理規劃》的要求,北京將持續開展2000年前建成老舊小區(3949個)和連片平房區的有機更新。城市中已建成20年以上的老舊小區,因社區設施的日益陳舊和居民需求的不斷增長産生了諸多複雜問題,如何準確找到病因並標本兼治?為此,昌平區責任規劃師團隊構建了“體檢—規劃—治理—運維”四位一體數字孿生智慧平臺,探索了一套“同一指標、雙向測評、綜合評估”的老舊小區體檢方法體系。
“老舊小區面臨的問題通常是錯綜複雜的,究竟是小修小補還是整體更新,究竟是先處理亂停車還是先擴大公共空間……都需要極為細緻的評估。”天通苑南街道責任規劃師奚雪松説,幫助街道更加合理有效地調配資源也是責任規劃師工作的一部分。“檢規治運”一體化數智平臺的核心功能就是“體檢”,通過統一的評價體系,將改造任務根據緊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區分出優先級,幫助居民解決急難愁盼的問題。
目前,平臺共覆蓋了21個社區,其中約有三分之二為老舊社區,為了更精確地找到“病因”,責任規劃師團隊逐一進行調研,通過現場走訪並結合地理資訊系統進行演算分析,按照實際場景進行實體建模,盡可能提高還原度和真實感,整合了更為詳實的數據庫。接着,從“設施完善、環境宜居、管理健全”三大方面入手,明確了10個一級、27個二級和36個三級的完整指標體系。在這一體系之下,針對“同一指標”同時開展專家與居民測評,責任規劃師團隊發現對於同一問題,專家與居民的視角和意見之間存在“縫隙”。奚雪松舉例説,在進行一項養老設施評價時,專家團隊從床位數量、空間面積、服務可達半徑等方面進行了評價,得到的結果為合格,然而居民則更為關注電梯運作是否順暢、飯菜是否符合口味等,在這些方面給出了不同的評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取短板,把居民的訴求前置,於是對方案進行了進一步調整,並着重對相關服務提供方做出了提示。”奚雪松説。
基於社區“體檢”的整體結果,責任規劃師團隊將公共空間提升作為年度優先行動計劃,改造方向就是要滿足居民的需求。團隊發現某社區內有一處閒置空地荒廢已久,周圍僅有一些樹木圍擋,於是計劃重新利用內部空間,將該中心地塊命名為“連心花園”,利用數智平臺全景倣真功能,進行實體建模,並將規劃方案置入其中,居民可以360°無死角看到每一處規劃落地實施後的效果。“不同於傳統的效果圖,數智平臺復刻了一個現實空間,居民像真的逛小區一樣,一邊‘逛’一邊給我們提出修改建議。”奚雪松説,原本設想建立一處帶有下沉空間的廣場,但一些老人擔心會摔倒,經過討論,最終修改為平面效果,大家都很滿意。“只有讓居民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切實參與到改造過程中,才能彌補我們作為責任規劃師視角的局限。”未來“檢規治運”一體化數智平臺還將在收集居民行為數據、擴大覆蓋範圍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提升,從而更好地服務居民。(成進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