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多年來,三地始終堅持“一盤棋”思想,逐步建立完善協同機制,齊心協力,攜手治污,不斷推動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走深走實,美麗宜居京津冀取得豐碩成果。
京畿大地環境改善再創佳績
2024年,京津冀三地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分別降至30.5、38.1、37.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大幅增加、重污染天數大幅削減,藍天白雲成為人民群眾最有獲得感的一件實事。
三地水環境全面消除劣V類斷面,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均動態達到“十四五”國家目標要求。北京密雲水庫、天津薊州區州河,河北省秦皇島灣北戴河段等11條河(湖、庫)和海灣獲評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河湖清、海灣藍的美景融入市民生活。
生態協同機制日趨完善
協同格局更加緊密。三地先後簽署實施“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十四五’時期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京津冀‘無廢城市’協同共建合作框架協議”等。成立京津冀生態協同專題工作組,實行組長輪值制度、發佈三批次走深走實措施清單,協同推進重點任務落實。
協同領域更加廣泛。在監測預警、資訊共用、環評會商、聯合執法、重污染應急、統一標準、新聞宣傳等方面,積極探索,舉辦京津冀生態協同十年成果展、京津冀生態環境科技産業金融協同發展大會。京冀共同支援重點企業開展區域“無廢集團”建設試點,是全國首例省級層面的創新探索。
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走深走實
強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三地生態環境部門聯合印發“深化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意見”,全面鞏固區域空氣品質改善成果,聚焦交界區域、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持續開展生態環境聯合執法,連續8年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北京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市委月度工作點評會,引導各行業各領域創綠創優,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在全國率先推廣應用基坑氣膜全密閉施工,全市“綠牌”工地比率上升至46%。天津港口新能源、清潔能源和國三標準以上機械佔比達到70%以上。河北55家在産鋼鐵企業全部達到A級水準。
加強水環境聯保聯治。強化重點流域協同保護,拓展跨界河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推動潮白河、灤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綜合治理。2024年三地聯合舉辦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進一步築牢生態環境安全防線。合力推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2.6%,河北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9.2%,為近年來最好水準。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三地共同制定實施《碳普惠項目減排量核算技術規範 低碳出行》,是全國首個區域性低碳出行標準,為社會公眾自願參與碳減排提供標準依據。北京市累計發佈37個先進低碳技術、低碳領跑者、氣候友好型區域等優秀案例,樹立低碳發展樣板,進行示範推廣。天津港建成“零碳”碼頭,併入選國家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河北省“鋼渣原位固定煙氣CO2生産負碳建材”項目入圍世界鋼協2024年度可持續發展卓越成就獎。
協同共築生態屏障。京冀聯合編制《燕山-塞罕壩國家公園創建方案》,加快創建燕山—塞罕壩國家公園。聯合成立工作專班,推動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北京市和天津市寧河區獲評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河北省南大港候鳥棲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
北京新“兩翼”綠色發展水準再提升
大力推動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高標準承建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構,並已正式啟動。通州區先後入選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空氣品質達到國家標準,全區8個國市控考核斷面水質均值都達到Ⅳ類標準及以上。
支援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建設。北京市支援雄安新區開展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服務工作。雄安新區生態環境AI創新應用體系,榮獲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典型應用案例。強化白洋淀流域綜合治理,淀區水質穩定保持Ⅲ類,野生鳥類增加至295種,較雄安新區成立前增加89種。
2025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11周年。進入新的“十年”,生態協同專題組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深化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努力推進京津冀生態協同再上新臺階,共建美麗中國先行區,讓生態協同之花在京畿大地絢麗綻放,結出纍纍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