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兩個月,北京“上新”數十項政策,助力全市“跑好第一棒”,衝刺開門紅。
2月27日,市發展改革委綜合處處長王育玲在媒體吹風會上透露,開年以來,本市經濟運作總體平穩、保持了向好態勢,工業用電量、增值稅開票金額、銀聯刷卡消費金額等數據保持正增長,160項計劃在一季度開工的市、區重大項目已實現開工110項。
一季度已開工110項市、區重大項目
市民關心的以舊換新政策在春節前就迅速落地。其中,本市按照“立減補貼”模式,實施家電以舊換新和手機等數位産品購新補貼。家電補貼商品由2024年的8類擴大到12類,也新增實施對手機、平板和智慧手錶(手環)這3類數位産品補貼。同時,市商務局對2025年參與“立減補貼”模式政策實施的企業採取動態徵集補充方式,實現隨報隨審隨入圍。截至目前,全市參與政策實施的企業已由2024年的148個商家、852個門店擴增到364個商家、2490個門店,進一步提升享受補貼的消費體驗。
不僅如此,2025年出臺的所有政策措施還聚焦發展壯大新質生産力、扶植培育中小企業、提升企業獲得感、區域均衡發展。
多措並舉下,本市經濟運作總體平穩、保持了向好態勢。1月1日到2月20日,工業用電量、增值稅開票金額分別同比增長3.5%、10.4%。其中,汽車、電子産業用電量同比增速分別為3%、30.1%,保持較快增長;第三産業增值稅開票金額同比持平。消費持續恢復,銀聯刷卡消費金額同比增長6.8%。投資項目加快實施,截至2月25日,一季度計劃開工的160項市、區重大項目已實現開工110項,開工率68.8%,與2024年同期持平。
創新型中小企業首貸按40%貼息
中小企業是北京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一季度,北京聚焦扶植培育中小企業,推出首貸貼息、梯度培育、支援農産品加工等多個專門支援政策,為中小企業塑造良好發展環境。”王育玲説。
首貸貼息是中小企業關注的“減負”措施。自2022年5月北京出臺首貸補貼政策至今,該政策已為2.7萬家中小企業降低融資成本超4.3億元。近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對中小微企業首次貸款貼息實施細則進行修訂,調整貼息標準,除了對廣大中小微企業按照實際獲得貸款所産生利息的20%給予貼息支援,還專門對北京市創新型中小企業重點扶持,將其貼息比例提升至40%。
新版實施細則發佈後,企業有了更多登記渠道,可以通過北京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首都之窗網站登記入口、貸款服務中心現場、入駐銀行代辦點4種途徑進行登記操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還採取了資金直達企業的補貼方式,財政貼息資金將直接撥付至企業賬戶,從而縮短資金到賬周期,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8個領域首臺套産品可獲支援
1月1日到2月20日,北京資訊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增值稅開票金額同比兩位數增長,分別為12%、17.8%。這兩個數字雖然是稅務方面的,背後卻代表着企業的創新活動日趨活躍。
“北京科技服務業以佔全國一成的企業數量,創造了兩成的收入,貢獻了超三成的利潤。”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科技服務業處處長梁傑介紹,北京科技服務業涵蓋了研發、設計、轉化、知識産權等創新鏈各環節,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孵化器等數量均居全國城市首位。但北京科技服務業還面臨着企業能級仍需提升、市場需求仍需挖掘、新興轉型仍需加快等問題。
根據上個月發佈的《北京市支援科技服務業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本市將以“新技術”煥“新業態”。比如,在研究和試驗服務領域,支援企業積極探索人工智慧大模型助力科研新範式;在檢驗檢測領域,鼓勵企業發展線上檢測、物聯網智慧檢測等新模式,拓展一站式綜合服務業態。“我們將力爭通過3到5年時間,基本建成具有北京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科技服務業産業集群,在全球的資源配置力、市場輻射力、創新引領力大幅躍升。”梁傑説。
此外,本市正重點面向醫藥健康、積體電路、交通、機器人及智慧製造、特色智慧專用裝備、高端能源及節能環保裝備、航空航太、前沿領域關鍵設備這8個領域徵集首臺(套)産品,將對研製和應用企業給予相關政策和服務支援;正在徵集2025年清潔生産示範儲備項目,符合條件的項目將被納入清潔生産示範項目儲備庫,通過評審後可獲不超過項目審定投資30%的補助支援。記者獲悉,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本市還有一批政策舉措將在3月陸續推出。(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