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茶飲、小微藝術館、小微網志物館、小型文化空間……伴隨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鐘鼓樓、前門、天壇、先農壇等中軸線沿線,一批小而美的美育空間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
在這些新興的美育空間裏,新玩法、新體驗、新消費場景層出不窮,不斷拓展着中軸線的深厚內涵,豐富着人們對於世界文化遺産的新鮮體驗。
鼓樓空間活化培育出“長紅”
2月3日,時值立春,在中軸線最北端的鼓樓院內,首次舉辦的迎春、鞭春牛活動人氣頗高。
這兩年,鐘鼓樓持續火出圈。在文物活化利用政策的推動下,鼓樓一層騰退,恢復券洞的歷史原貌,推出“時間的故事”主題展,每天都吸引眾多參觀者前往。參觀完展覽,人們又奔鼓樓一層院內的“鐘鼓飲時”,喝一杯二十四節氣主題飲品,吃一個特色甜品“鼓鼓生風”,品味舌尖上的時間文化。“鐘樓灰和鼓樓紅特飲受到游客歡迎,時間護照吸引了不少年輕游客專程前來集章打卡。”運營團隊方壺齊物社相關負責人説。
鐘鼓樓及其周邊流量火爆,700餘年歷史的宏恩觀也在列。2024年,修繕完成的宏恩觀變作“觀中”中軸線文化博物館開放,人氣持續增高。古建空間的活化利用讓“流量”變為了長久的“留量”,短暫的“爆紅”正在成為持續的“長紅”。
先農壇慶成宮新春首次開放
2024年12月21日,有560多年曆史的先農壇慶成宮正式向公眾開放,“致中育和 嘉禮慶成——先農壇慶成宮數字常設展”等3個展覽同時揭幕。
修繕後的慶成宮融入現代展示手段,生動再現了歷史場景。展廳裏還打造了一處“數字中軸·時空艙”,展示北京中軸線的壯美氣象。慶成宮後殿,文創空間裏人氣足。2025年春節假期,這裡舉辦了拓印送“福”活動,人們特意來參觀祈福,祈願“家庭和美”“好事連成”。
春節期間,慶成宮文創市集火熱開張,京津冀30余家博物館攜數千款文創産品亮相。尤其是最熱門的“天宮藻井”冰箱貼,供不應求。“慶成宮承載着數百年的歷史記憶,首次在春節期間開放並舉辦系列活動,希望更多觀眾能夠了解先農壇,感受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負責人透露,除了藻井冰箱貼,該館還將持續推出精美文創,講好先農壇和北京中軸線的故事。
藝術空間打開“觀壇”新體驗
在寬闊的露臺憑欄遠眺,藍瓦紅柱的天壇祈年殿在蒼松翠柏的映襯下,更顯莊重肅穆。在中軸線南端、享有“京城珍珠第一家”美譽的紅橋市場頂層,觀壇藝術空間為人們觀天壇、了解中軸線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視角。
坐直梯直達紅橋市場五層,便是集展覽、書店、下午茶、會議、餐廳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觀壇藝術空間。舉目遠眺,天壇的壯美恢宏盡收眼底,日暮時分的光影為祈年殿嵌上了一層金邊。這是在其他地方少有的“觀壇”新視野。
為了契合“觀壇”這一主題,露臺空間散佈了七個半球形的玻璃屋。“這七個玻璃屋對應的就是天壇的七星石,遠看又像是一顆顆珍珠散落在屋頂,與紅橋市場的珍珠主題相呼應。”觀壇藝術空間主理人明敬説。精巧的設計不止於此,借助天壇的文化屬性,還研發了祈年殿造型的小蛋糕、觀壇咖啡、無酒精的“日落”特調,帶領人們打開“觀壇”新體驗。
中軸線沿線,美好的文化空間不止於此。距離故宮東華門不到300米,南池子美術館園中一泓池水,明朗清雅。後樓為展廳,定期有不同藝術家作品展出,旨在滿足人們獨家、小眾的審美情趣;在中軸線南段的天橋區域,騰退出的老院子引入藝術家工作室,打造了集趙春香微妙藝術館、馬海方小微藝術館等的衚同小微網志物館群;前門東路大江衚同的牌樓對面,300平方米的法原博物館內,百餘件傳統民間建築精品木構件琳瑯滿目,帶領人們走近古建……
中軸線保護不斷匯聚文化流量,流量熱度持續激發老城煥新。中軸線沿線上的美育空間,不斷匯聚着勃勃生機。
見證者
當好中軸線文化宣傳員
夜幕降臨,鐘鼓樓下,萬家燈火。20時許,安定門街道鐘樓灣社區居民范來友拿起手電筒,招呼上三位老夥伴,走出家門——這支夜巡小隊又出發了。
鐘樓灣社區內有11條衚同、2300余戶居民,夜巡隊四人以豆腐池衚同為界,兩兩結對,每天巡查一圈要花上1個多小時。“最開始,我們的任務主要是幫粗心的街坊關門防盜,後來逐步拓展到消防、指路等方方面面。大夥兒都為我們點讚。”范來友的語氣中透着自豪。小隊成立8年多,寒來暑往、風雨無阻,“現在,我們有了更重要的使命——保護鐘鼓樓周邊的文物古建。”
隨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開展,鐘鼓樓地區成了“打卡地”,周邊的衚同院落煥然一新,文物古建煥發新光彩,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
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范來友打心眼裏高興。作為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監督員,他自覺承擔起保護文物古建安全、勸導游客文明參觀的使命,守護着家門口的文化遺産。
2025年春節,范來友受邀參加了鐘鼓樓的擊鼓鳴鐘儀式。鐘鼓和鳴奏響的動人樂章,令他深受觸動:“鐘鼓樓連接古今,承載着中國的時間文化。我不僅要做好監督員,還要當好宣傳員,把鐘鼓樓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讓衚同院落“活”在當下
穿過喧鬧的南鑼鼓巷,拐進雨兒衚同,一座座古樸小院坐落其間。張越是這條衚同的“老朋友”,作為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設計師,近些年來,衚同院落的改造更新是她最關心的項目。
步入雨兒衚同30號院,眼前豁然開朗:紅門灰墻、落地青磚、雅致窗欞,古韻悠然。幾年前,張越接到院落的修繕改造任務時,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14戶居民擠在大雜院裏,院內空間逼仄,歷史建築失修,私搭亂建隨處可見。
在制定30號院的修繕方案之初,曾有設計師提出要做“翻新”的設計,更多運用現代元素。張越對修繕項目有着更深的理解:“面對歷史建築,設計師要做的不是‘創作家’,而是‘翻譯家’。”
雨兒衚同裏留下了不少念舊的老街坊,在改造院落時,張越運用了“共生”的概念。“既要賦予老院落新的生命力,更要留住歷史的溫度。”保護院落傳統規制格局、努力還原院落風貌的同時,將外遷居民留下的騰空房引入創新元素,用於公共服務和文化交流。
如今,小院重獲新生。整潔幽靜、古韻猶存的“共生院”,成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老街坊們隔三岔五地來“雨兒人家”聊家常,張越也時常回到小院,給古建做個“體檢”。“我很享受和歷史建築‘對話’的過程。”她的臉上洋溢着笑容,“我希望,留住北京老城的煙火氣,讓更多歷史院落更好地‘活’在當下。”
新進展
長辛店老鎮擦出潮流新火花
2024年12月31日,入夜,燈光次第亮起,長辛店老鎮城市更新項目樣板區熱鬧開街。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在煥發新生的千年古鎮,迎接2025。
“走在曹家口路上,你特別能感受到新與老的融合。”老鎮控規編制團隊負責人、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任工程師李明揚帶着我們步入街巷,有穿越時光之感。歷史建築修舊如舊,最大程度保留了老鎮風貌;新建房屋以磚紅、青灰的色彩基調延續古樸氛圍,引入的業態卻是年輕人喜愛的時尚國潮。
2024年4月,長辛店老鎮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獲得批復,確定了“千年驛站,老鎮常新”的定位。樣板區27棟建築的更新改造,便是新與舊的和諧共生:老舊建築煥新了,經營業態升級了,但街巷格局保存完整,建築風貌更加彰顯。“一方面,我們要保護好老鎮的歷史文化遺産,延續精神記憶與鄉愁鄉情,另一方面,也要融合歷史與現代、傳統與科技,激發老鎮活力。”
變與不變之間,老鎮迸發出新的活力。國潮漢服快閃巡游、老字號非遺體驗、沉浸式時尚秀場……從元旦開始直至元宵節,以“千年老鎮,潮啟長辛”為主題的52場新年活動在老鎮接連上演,街頭巷尾人頭攢動。教堂廣場上的巨型潮玩兔、裝飾樹衣正適合打卡,特色美食、非遺文創、年貨娛樂三大主題市集好吃又好逛。
當地居民説,“老鎮年輕了,日子越過越有滋味。”遠道而來的游客更是興致勃勃,拍照不停,笑語不斷,讓老鎮找到了新知己。
新春新貌,步履不停。2025年,長辛店老鎮啟動區一期將全面完工亮相,二期北關迎賓式商業片區也正在謀劃,將以北關門樓、龍王廟等歷史遺跡為核心,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産業碰撞出新的火花。
“且看,老鎮更新才剛開始!”李明揚期待,有更多人關注長辛店、熱愛長辛店,為老鎮翻開新的篇章。(李瑤 李祺瑤 陳雪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