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公園裏曬曬太陽吹吹風,盡情享受自然之美,是很多人忙碌生活中的一樁美事。北京的公園已經有整整1100個,這意味着哪怕您每天逛一個公園,也要三年多才能逛個遍。
一座國際化都市,土地寸土寸金,究竟是如何解鎖了“公園自由”?窺一斑而知全豹,在京城北部的回天地區,正在建設中的奧北森林公園裏或許藏着答案。
超大社區有了“中央公園”
這些天,回天地區公園綠地管理中心的主任趙曉紅幾乎天天往奧北跑,忙着跟設計師對方案、跟施工方催進度。眼下,奧北森林公園的十座“園中園”大多已亮相,2025年還有幾個要開園。
“奧北的面積頂得上兩個奧森公園,還沒建完,就成了回天的中央公園。”趙曉紅介紹,這個春節假期,入園游客超過20萬人次,“哪怕放在全北京的郊野公園裏,也是名列前茅的。”
而就在五年前,京城園林版圖上甚至還沒有“奧北”兩字。
説起回天地區,北京市民可太熟悉了。上世紀末,回龍觀、天通苑在北五環外拔地而起,成為亞洲最大社區,常住人口近百萬,光是地鐵站就有好幾個。
風光了好些年,漸漸地,大家發現:超大社區的基礎設施存在很多短板,缺園少綠就是其中之一。“年輕人遛娃,得奔七八公里外的奧森;老年人鍛煉,只能湊合着去附近的野林地。”趙曉紅記憶猶新。
這樣的難題,在首都的城鄉結合部非常普遍。按規劃,五六環路附近本該建成林木蔥郁的綠化隔離帶,可很多小廠子、出租大院早就落地生根。它們如同釘子一般楔進城市,割裂了森林、河流和道路,讓分散的生態空間很難發揮出效益。而想拔掉它們,談何容易!
“騰”出土地連接園中園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為首都發展指明瞭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年年春天在京參加首都義務植樹,親自擘畫美麗中國的新畫卷。
首都城鄉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全市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30平方公里,“留白增綠”超9000公頃,市民耳熟能詳的溫榆河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西紅門生態公園等,都陸續“騰”出。
奧北地區也陸續新建了霍營、賀新、東小口等公園。2020年,一個更宏偉的綠化藍圖被正式提出:整合、連通已有的綠地,建設奧北森林公園。它的面積超14平方公里,其中綠地面積11.44平方公里,相當於4個頤和園。
北林地景設計院副院長孔憲琨全程參與了規劃設計,儘管已親手設計了很多知名公園,他仍將奧北視作寶貝:“北京的土地太寶貴了!能拿出這麼大的空間建公園,是首都的遠見和魄力。”
奧北森林公園該是什麼模樣?大家起初心裏沒底。趙曉紅、孔憲琨和同事一次次跑現場,勘察地形地貌,拉住戶聊天,還發了上千份問卷。最終,一份“大林小園,精野結合”的設計方案逐漸清晰。
大林,也就是保留大尺度森林;小園,就是營建改造十座“園中園”;“精野結合”則是在游覽區精心打理,在留野區粗放管理。這十座園子各有特色,如東小口森林公園有馬拉松跑道,霍營公園的特色是湖景花園,奧北一期着眼社區活動,二期以森林運動為特點,賀新公園的彩葉最為人稱道,半塔公園主打“古楸之美”。
公園城市融合共生
如此廣闊的公園,處處可見巧思。孔憲琨的手機裏存着上百張奧北的美圖:粉黛亂子草如粉霧浮動,馬鞭草、鼠尾草盛開成藍色海洋,公園的制高點回天臺如同一個會客廳,自行車道懸空穿過公園……
奧北森林公園與城市的交界處,總共建設了10處“活力邊界”,奧北一期的東門是其中一處。這處“活力邊界”和天通苑學校一街之隔,添置了不少座椅和棋桌。一下課,孩子們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進公園的園藝驛站或書法課堂,還能踩在赤腳體驗徑上感受自然。
中央公園屬於居民,也同樣屬於鳥獸、花草和昆蟲。奧北森林公園有四個“自然核”,總面積120公頃,這些區域遠離游覽區,是野生動植物的理想藏身之地。從規劃層面來講,回天中央公園也是本市北部生態綠楔的重要節點。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規劃了九條綠楔,奧北森林公園恰好地處北中軸綠楔。這條巨大的楔形綠地從蟒山直插入中心城,把山野清風送進繁華都市。
2025年,十座“園中園”中的奧北三期、半塔公園、東小口森林公園將完成新建改建,正式開園。
新進展
亮馬河成為世界級濱水會客廳
京城並沒有穿城而過的大河,卻擁有亮馬河這一世界級的濱水會客廳。萬物復蘇,春水初生,不妨去河邊走一走。
這並不是一條大河,濱水空間卻寬闊而富有層次。河邊,有釣魚大爺享受悠閒的生活;河面,遊船悠然駛過,穿越一座又一座橋梁;岸上,西裝革履的職場人士匆匆走過。這一切構成了一幅世界級大都市的生活畫卷。
首都的濱水會客廳,為什麼偏偏是亮馬河?
若論體量,10公里長的亮馬河其實很難與法國塞納河、英國泰晤士河相媲美。事實確乎如此,它曾是一條很平凡的河流,在北京也算不上出挑。
轉折在2019年。屬地朝陽區探索“以河道復興帶動城市更新”的嘗試,邀國際頂尖設計師參與,花幾年時間治理。此後,80萬平方米的風情水岸亮相,24座跨河橋修葺一新,18公里濱水步道貫通,還開通了6公里的水上航線。
如今,將亮馬河比作國際會客廳再恰當不過了。河邊的五星級酒店、米其林和黑珍珠餐廳星羅棋佈,從春到冬活動不斷檔,光是大型活動就包括茶香文化節、國際時裝秀、國際藝術季等。
河畔會客廳,彰顯開放包容的大國氣質。亮馬河不僅能垂釣,還能玩槳板、皮划艇等時尚運動,乘遊船蕩漾在水中央,橋上的人、岸邊的人、船上的人總會情不自禁打個招呼。
故事還在繼續。2025年,堅持大片區更新和大尺度開放,“兩河一帶”世界級濱水經濟區將加速建設,首都也將擁有更優美、更具活力的濱水空間。
見證者
生態環保“管家”接訴即辦
“把市民的來電當作‘家電’,把市民反映的事兒當作‘家事兒’,這是我們每個‘管家’的職責。”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徐利,是本市的市級生態環保“管家”,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處理市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訴求。
這些訴求,説大不大,説小也不小,但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建立了接訴即辦全鏈條精細化的管理機制,從受理市民訴求到轉辦、督辦,最後反饋解決情況,市民提出的訴求在每一個辦理環節,都有專人盯守。
2024年,一家連鎖餐飲企業的負責人劉先生來電求助,他想在朝陽區的一個商業區開家餐館,因為此前一家分店發生過被周邊居民投訴油煙機噪聲擾民的問題,他希望在開辦新店前,生態環境部門可以提前介入,幫助他們提前做好餐館的環保相關工作。
徐利馬上跟朝陽區生態環境局的“管家”進行了溝通聯繫,朝陽區生態環境局的“管家”多次到餐館所在地現場查看情況,結合餐館的設計和施工方案,對油煙凈化設備和降噪設備的安裝等問題給出具體建議,對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做出指導。目前該餐館已經順利營業一段時間,沒有一起生態環境方面的投訴。
全市500余名生態環保“管家”,用接訴即辦這根“繡花針”穿起民生“萬條線”,努力讓老百姓家門口、窗戶邊兒的“小環境”越來越好。
一天騎出7公斤碳減排量
身着騎行服,戴上頭盔、騎行眼鏡和手套,50歲的李緒忠矯健地跨上一輛山地車,如往常一樣,開啟清晨通勤之旅。
從南苑機場附近的家出發,沿着南苑路騎行至南四環大紅門橋,再順着四環路騎至大郊亭橋,經廣渠路快速路輔路,穿過東五環、通州城區,到達上班地點。
“40公里路,騎行一個半小時,跟我換乘地鐵、公交時間差不多,還達到了健身、放鬆的目的。”李緒忠自豪地説。這些年,北京慢行系統不斷優化,非機動車道拓寬,道路兩旁綠樹成蔭,春夏之際鳥鳴花香,藍天常駐、空氣品質越來越好,沿途感受城市煙火氣,都成為李緒忠熱愛騎行的理由。
除了上下班騎車,休息時間,李緒忠也會跟三五好友騎行打卡北京各大景點,門頭溝妙峰山、戒臺寺,延慶“百里畫廊”,大興南海子公園,平谷金海湖……都留下了他騎行的軌跡。
“騎車出游不堵車,在京郊醉人美景中騎行,仿佛變成了一隻自由的小鳥。”更讓李緒忠覺得有意義的,是作為一位普通市民對於綠色低碳出行作出的貢獻。
通過參與“綠色出行碳普惠激勵”活動,他最多時一天就能獲得7公斤碳減排量,而需要1020公斤碳減排量兌換一張的一卡通50元充值卡,他已經成功兌換了許多次。“自行車已經不僅僅是我的交通工具,更是我的生活夥伴,早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李緒忠感慨地説。(孫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