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映襯下,連接通州與北三縣的廠通橋蔚為壯觀。(龔雪東 攝)
春意萌動,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機勃勃。
當復興號列車載着北京的創業者奔赴天津與河北的中關村科技園時,來自天津、河北的零部件正馬不停蹄地運往小米汽車工廠,潮白河兩岸的車流與人流上演着“雙向奔赴”,國內首個跨區域算力平臺實時調度着津冀晉蒙地區的豐富算力資源……
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十年的起點上,北京正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減法”,産業協作共同做大蛋糕的“加法”,協同創新加速成果轉化的“乘法”,改革破除藩籬激發活力的“除法”,書寫協同發展的全新歷史答卷。
減
減量發展換來高品質發展空間
身處沒有傳統電信網路的地方,依然能打越洋視頻電話,而且畫質清晰、聲音流暢——這依靠的是宇宙中的“小蜘蛛網”,它是國內首個低軌寬頻通信試驗星座。
織起“小蜘蛛網”的銀河航太公司是中國商業航太領域的第一家獨角獸企業。它所在的金隅智造工場,正是眾多獨角獸的大本營。但十年前,金隅智造工場的所在地還是機器轟鳴的天壇傢具生産廠房。
2016年,天壇傢具的生産産能完成遷移。“減”掉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産業,老廠房迎來高精尖産業接棒的煥新時刻。園區內,85%以上的高舉架、高荷載産業空間被保留下來,留給具備小試中試、檢驗檢測、小規模轉産需求的“硬科技”創新企業。
從傢具廠到高精尖産業園,正是北京以減量發展換來高品質發展的生動注腳。
來自市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協同發展十一年來,北京疏解提質一般製造業企業超過3000家、疏解升級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
疏存量的同時,也在控增量。“看似疏解是減法,但北京是在以疏為進。”市協同辦副主任周浩説,北京不予受理與“四個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記業務累計2.5萬餘件,科技、商務等新設市場主體佔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4年的67.7%,這恰恰為高精尖産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
“減法”更帶來城市格局的煥然一新。
2024年,位於東六環外的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開診。與朝陽院區“大綜合、小專科”定位不同,通州院區主要為城市副中心及周邊地區人群提供心血管相關疑難雜症診療、急危重症救治等服務,可以輻射到河北、天津。
大興生物醫藥産業基地內,首都醫科大學新校區正拔地而起。這座總建築面積比兩個“鳥巢”還要大的新校區建成後,現有的五個校區將騰退,從而更好地服務保障首都功能。
21萬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同樣迎來巨變。雄安新區“未來之城”展新姿,城市副中心繪就“千年古都”新畫卷,北京“新兩翼”發展格局更加清晰。軌道交通的大動脈拉近通勤圈的時空距離,京津“雙城記”、京雄同城化讓功能圈更具活力,“六鏈五群”的佈局繪就産業協同圈的新藍圖,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正悄然浮現。
加
從轉移承接到共建世界級産業群
京城東南,小米汽車工廠成為工業旅游新熱點:可實現每76秒就有一台新車下線,9100噸超大型壓鑄島讓“鋁水”秒變一體化大型零件,車身車間關鍵工藝100%自動化……
“小米速度”依靠穩固的供應鏈。一輛小米汽車上的零部件,接近四分之一都來自京津冀區域。相隔不遠的北京賓士工廠,多年來一直“仰仗”河北、天津的供應商,京津冀內採購額超過50%。
“京津冀作為我國重要的汽車産業基地,在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示範等方面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姜廣智披露了一個目標:力爭到2030年,該産業集群將形成萬億級産業規模,躋身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行列。
2024年,京津冀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啟動建設。雖然三地各佈局一座産業園,但這不是“三國演義”的單打獨鬥,而是“桃園三結義”的統一規劃、協同招商、同步建設,攜手打造立足京津冀、輻射北方七省的供應鏈保障基地。
與産業項目的簡單轉移承接不同,想要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需形成更強大、更有韌性的重點産業鏈,三家一起做大“蛋糕”。三地繪製出6條産業鏈圖譜,共同實施落地方案,協同創新攻“卡點”,聯合招商疏“堵點”。
2024年,京津冀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等5個産業集群晉陞為“國家隊”,使京津冀國家級産業集群的數量達到7個。每個集群都有自己的“硬實力”:積體電路集群實現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材料裝備生産能力全覆蓋;新一代資訊技術應用創新集群形成國內産品譜係最完整的信創集群;生命健康集群創新藥、醫療器械獲批數量全國領先……從總量規模看,三地全部工業增加值已由2013年的1.7萬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萬億元。
乘
創新成果加速在區域內轉化
京津冀區域內,一份數據正急速增長: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0多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840多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25%。
技術合同代表着創新成果。這份數據的潛臺詞是,在北京孵化出來的創新成果,正加速在京津冀區域內落地轉化,大批懷抱着關鍵技術的北京創業者、企業家,正將目光從幾千公里外的長三角、珠三角,轉向家門口。
何小炳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北京銘研醫藥研究公司CEO,當他考慮建設一座年産值60億元的生産基地時,50多個地方政府拋來了橄欖枝。“過去我們在長三角地區生産,但現在選擇了石家莊。”他覺得,石家莊到北京只需要1小時,而且當地在制藥領域産業基礎好,能與北京總部臨床研發打好配合。
增長曲線的背後是十年積澱。創新成果需要創新生態,如果強行落子,很可能毀了項目——這考驗着三地政府的智慧。
天津濱海新區,挂着“中關村”金字招牌的科技園裏,也有一個挂着“北京理工大學”牌子的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新能源與高性能製造實驗室。由該校團隊研發成功的20米級懸空結構無支撐3D印表機,將依託天津的海洋資源,在海洋新基建中大展身手。
還有一個數據同樣引人關注: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長到2024年的1萬多家。
其實,吸引創業者的不是招牌,而是類中關村的創新生態。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已經推出北京中關村第一批先行先試政策複製推廣清單,讓落地這裡的企業享受與北京一樣的支援政策;
河北支援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開展價值評估和交易、展示推介、技術經理人培訓等活動,擴大科技服務業企業的服務半徑;
三地共同資助227項基礎研究合作項目,梳理併發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創新券服務提供機構,促進1.43萬台套科研設施與儀器向社會開放共用;
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設立僅一年,就促成了34個重大項目落地、120余項産學研合作開花結果;
……
“創新鏈”打通“産業鏈”,激活“發展鏈”,完善“生態鏈”。無數科研人員的汗水在京津冀集聚,攥指成拳,協同創新,讓科技成果轉化釋放出更強勁的“乘數效應”。
除
改革破藩籬共築協同路
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通武廊”又有“小京津冀”之稱,更是協同發展歷程中一個典型樣本。
武清區高村鎮與通州區漷縣鎮之間僅隔着一條河。過去,兩地“背靠背”地修路,居民想到對岸得繞來繞去。“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要先行,我們主動向北京靠攏!”2018年,天津武清北延高王路,跨河建橋,連上了通州的覓西路,武清區交通局負責人將這形容為“幸福牽手”。很快,北京通州也將覓西路升級為更高標準的通清路,上演着“雙向奔赴”。
隨着一條條“斷頭路”被打通,更便捷的通勤圈呼之欲出。從武清區、廊坊市至北京的“定制快巴”線路已經開通12條,廊坊環京地區至北京的“定制快巴”日均客運量提高至5800人次;通武廊的跨省公交線路也達到24條,日均客運量達14萬人次以上,真正實現環京1小時通勤目標。
潮白河滋潤着京津冀,但流淌的河水曾是三地共同面對的治理難題。
過去,破壞環境的違法者總跟執法部門“打遊擊”:河北執法了,就躲到天津;天津執法了,再逃回河北。“通武廊執法聯動起來,聯合開展潮白河水體分點分段式排查。”通州區副區長姚偉龍説,如今潮白河吳村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已穩定在Ⅳ類以上標準。
打破體制機制的藩籬,三地“一盤棋”聯防聯治,攜手治污。一組三地百姓可感可及的數據顯示,2024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三地水環境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均動態達到“十四五”國家目標要求……
位於北京亦莊的政務服務大廳裏,北京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辦事人員王永茜提交了在雄安開分店的計劃,3個工作日就收到了蓋有雄安新區管委會行政審批專用章的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天津濱海新區的政務服務大廳裏,北京童夢詩云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女士沒出遠門,就把註冊在北京經開區的企業營業執照拿到手。
肉眼看不到的障礙少了,企業才更樂意在京津冀延伸佈局。
京津冀已經累計推出230項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同事同標”政務服務。副中心政務服務中心一體化辦事大廳在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大廠試點運作,在全國率先實現政務大廳跨域融合,已累計實現北京34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300項便民服務事項和河北2600余項、天津6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異地跨區域辦理。
新十年的答卷上,三地創新活力與改革動力加速匯聚,“四則運算”將繼續求解協同發展的“最大值”。(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