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會、通州區政府、天津濱海新區政府以及科創、産業、交通、生態、文旅5個專題工作組牽頭單位在京共同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協同發展新成效及下一步工作計劃。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一級巡視員朱建紅介紹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專題工作組推進關於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工作情況。
朱建紅指出,十一年來,京津冀三地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完善體制機制,同心同向,攜手攻堅,以“創新鏈”打通“産業鏈”,激活“發展鏈”,完善“生態鏈”,增強“一核”輻射帶動作用,深化協同創新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共同打造了生機勃勃的京津冀協同創新局面。
他介紹了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的四個方面主要做法。
一是政策同向。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科技創新協同專題工作組機制,三地聯合發佈《關於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在做強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要素、強化協同平臺、優化創新機制上謀篇佈局,明確在科技成果轉化、聯合創新攻關、創新生態建設等方面加強務實合作,推動科技創新在更多領域、更深層次上開展合作,構建一體化協同創新生態。
二是資源同享。加大研發投入,京津冀的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從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62個百分點。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0多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840多億元,年均增長率25%。天津推動成果轉化實現多項“領域第一”,全球首條先進微奈米功能粉體智造生産線正式投産,全球首次實現共價有機框架材料噸級量産,全國首張腦機智慧人工神經資訊系統醫療器械註冊證成功獲批。河北支援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開展價值評估和交易、展示推介、技術經理人培訓等活動,擴大科技服務業企業的服務半徑。此外,三地共同資助了227項基礎研究合作項目,梳理併發布了1155家京津冀科技創新券服務提供機構,促進了1.43萬台套科研設施與儀器向社會開放共用。
三是産業同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長到2024年的1萬多家。天開園一流園區建設進入新階段。出臺促進天開園發展條例、“2.0版”支援政策,創新“選育診融賽轉”六項機制,優化政務、科創、金融、商務、知識産權五類服務,集聚科創、金融服務機構超過350家。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註冊企業超5800家,聚力打造“類中關村”産業創新生態。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八年蝶變、加速崛起,成為唱好京津雙城記的産業發展示範區。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十年創新實踐,形成“一中心、一基地、一園區”協同發展新格局。
四是生態同育。推動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聚焦光電晶片、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加速創新成果研發和轉化。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從藍圖到現實,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吸引了135家科技企業紮根,成為未來之城的創新引擎。
這些數字背後,是三地無數科研人員的汗水、科技成果的落地和創新主體的集聚,更是三地握指成拳、協同創新的生動體現。
他強調,2025年,科創組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推動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數”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最大增量”,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主要做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抓組織領導。不斷優化京津冀協同創新工作體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協同專題工作組機製作用,持續加強三地科技部門的對接交流,堅定不移地加強務實合作。圍繞科技創新促進産業發展開展任務佈局,狠抓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二是抓源頭創新。推動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與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科技領軍企業協同創新,出臺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管理辦法,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生物醫藥、商業航太、生物育種等新興産業搶佔技術制高點,加大高品質科技成果供給。
三是抓成果轉化。在津冀推廣“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先使用後付費”等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研究制定促進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建立需求“出題”、供給“答題”機制,提高技術轉移機構市場化服務能力,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
四是抓産業生態。推動合成生物、氫能、新一代資訊技術等重點産業密切協作,促進産業鏈上下游協同,加快推動技術研發、中試孵化、生産製造等環節梯度佈局,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發展,打造具有整體競爭力的區域創新協同發展生態。加強科技金融對協同創新的賦能,謀劃建設北京—雄安人才科創走廊,為京津冀協同創新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