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住在這裡,舒心,安心,放心。”走進西城區教子衚同65號院的新宿舍,在牛街天恒敬老院工作的護工周阿姨一連説了三個“心”。
2024年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中提出,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7萬套(間),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萬套(間)。從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獲悉,北京超額完成2024年建設目標,共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7.1萬套(間),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29萬套(間)。
一張床暖到心坎裏
上午9點,跟着周阿姨推開宿舍房門,冬日陽光灑滿了臨窗的上下床位,暖意融融,“這屋陽光特充足,特好。”
50歲的周阿姨來京已有15個年頭,很長一段時間與人合租在一處平房小院裏。“院子四週有遮擋,總見不着陽光。”潮濕,是她最頭疼的問題。
兩個多月前,敬老院通知她,租賃了一批新的員工宿舍,周阿姨借此搬進了教子衚同65號院。20多年前,這裡曾是北京民福實業有限公司的廠房。“北京支援閒置、低效利用的存量廠房轉成保障性租賃住房。”該項目負責人滑岩介紹説,改建後,老廠房煥新為首都核心區首個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覆蓋牛街地區的酒店、服務企業、養老院等機構工作人員。
從平房到宿舍,居住環境有了大提升:進出三道智慧門禁,獨門小院安全有保障;屋內馬桶、淋浴房和洗漱臺“三分離”,合住起居互不打擾;每層樓還配備了掃碼即用的公共洗衣房和飲水機。“樓裏還有人給我們服務,態度特別好,暖到人心坎裏。”周阿姨説。
籌集宿舍型房源定向對接快遞小哥、環衛工人等,讓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人員擁有一張床,這一做法正在北京多點開花。海淀區將鳳凰公寓應急隔離用房轉型為技能人才公寓,租住人群覆蓋建築施工、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朝陽區七彩家園的2586間房源面向公共服務人員配租;“豐臺建設者之家”的2208間房目前已入住了90%以上,入住人員包括建築工人、外賣小哥等。
像家一樣美好有活力
“早咖晚酒,這叫快樂永久!”入住一年多,1993年出生的王夢曦十分享受共用新生活。作為集體土地租賃住房項目潤棠·瀛海的租客,她不僅能以3600元的租金住上獨立廚衛、拎包入住的小公寓,還能隨時去咖啡店放鬆、在公共圖書區讀書、到健身房鍛煉。
“前些年我都不記得搬過多少次家了。”王夢曦説,她既跟同事合租過,也單獨找過小開間,總是不穩定。而在潤棠·瀛海,她找到了許多和自己年齡相倣、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我在的運動社已有300多名成員,大家下班後一起運動、聊天、玩桌游,我感覺有了一個家。”
“我們共有3256套房源,主要面向年輕人,希望給他們提供一個美好生活的地方。”潤棠·瀛海運營負責人楊華説,為打造有生命力的活力社區,項目除了提供24小時物業服務外,還基於租客的興趣愛好組建了13個唱歌、讀書、運動、攝影等各類社群。
保障精準度不斷提升
紮實推進“住有所居”。“十四五”以來,每一年的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中都列入了保障房的建設籌集目標。2024年的目標是: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7萬套(間),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萬套(間)。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北京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7.1萬套(間),完成全年任務的101%;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29萬套,完成全年任務的104%,超額完成建設目標。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在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和供給的同時,也在提升保障精準度上下功夫,特別是聚焦新北京人,2024年在産業聚集、高校集中的中心城區、平原新城,每區選取不少於300套房源,優先面向近三年畢業的大學生開展專項配租,“11個區籌集了大學生公寓20個項目、3300余套(間),讓更多青年人安居。”
滑岩説,未來,教子衚同65號院將逐步開放健身房、咖啡廳等空間,並和社區一起,舉辦更多活動,“今年春天,院裏會有春風市集,出門就能逛。”(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