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向更高水準邁進。當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如何通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進一步築牢創新之基,在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代表們圍繞這一話題展開熱議。
科技人才培育要將眼光放長遠
“去年,我先後接到了兩通陌生的電話,電話對面的人讓我意外——是我十多年前在北京‘翱翔計劃’中培養過的兩個孩子。”談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曉光從身邊故事講起。
當年,兩位高中生走進國家級實驗室,用1年的時間親身體驗科研工作屢敗屢戰的酸甜苦辣。他們成長迅速,在青少年創新大賽上獲得了出色的成績,分別選擇人工智慧、機器人領域深造。“每一位能在這個過程中堅持下來的孩子,他的表達能力、自學能力、思考能力都會有極為明顯的提升。”這種變化,是趙曉光最希望看到的。
“英才計劃”、北京青少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翱翔計劃”……十餘年來,北京持續開展多項面向青少年的成長計劃,讓學有餘力的青少年走進高校院所頂尖實驗室,在科技工作者的指導下做科研,選拔儲備科學研究“後備軍”。不少“小科學家”,都在後續的求學過程中走上了科研道路。
讓趙曉光感動的是,打來電話的兩位年輕人都向她表示,學業結束後,他們一定會參與到國家的科技創新事業之中。“在青年時期,他們見證了國家科技的進步,也意識到國家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這更是一堂潛移默化的大思政課。”
在趙曉光看來,考慮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要把時間線放得更長遠些,“在孩童時期打牢基礎是必要前提,隨後他們會經歷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系統培養。不過,高等教育的完結絕非人才培養的終點,在他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人才培養工作仍要貫穿始終。”
校企雙向奔赴培養培育急需人才
“職業教育是實踐教育、技能教育、就業教育的融合體,肩負着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品質技術人才和專業人才的重任。”2025年,市人大代表、完美世界控股集團首席發言人王雨雲帶到會上的議案,着重關注推動北京職業教育適應科技趨勢與市場需求的主題。王雨雲説,人才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礎,“很欣喜地看到,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任務清單中提到了加強産教融合,這正是我們産業端需要的。”
當前,諸多新業態接連涌現。“比如在數字文化領域,我們製作人物禦劍飛行的場景,曾經需要十幾個人完成的工作量,借助人工智慧技術僅需幾個人就能完成,生成式人工智慧已經被廣泛地用於提升生産效率。”王雨雲表示,這些新業態的出現是科技創新、業態融合的産物,相應地,數字藝術人才的培養也應以科技趨勢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有效提高自身的適應力和吸引力。
1月13日,教育部發佈公示,擬同意設置北京科技職業大學等14所本科高校,北京科技職業大學正是以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為基礎,整合相關資源申報設置的一所本科大學。“這對我們來説是一個大好的消息,我們正需要這樣的職業教育人才。”王雨雲所在的企業就長期與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合作,推動學生更順暢地走出校門、走向産業。
“學科教育和産業發展應當形成雙向的良性互動,完成學業的學生帶着紮實的學科專業基礎走向産業前沿,産業的需求又能反向催生新的研究突破,在這個過程中,人才就會不斷涌現。”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伊彤認為,要讓學科與産業形成良性互動,通過産教融合的形式,校企可以雙向奔赴、各展所長,更快突破産業技術瓶頸,並培育産業急需的優秀人才。
建議在中關村建一體發展示範區
中關村是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也是創新發展的旗幟。在這裡,高校與科研機構密集,高水準人才集聚。“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部署、一體謀劃、一體佈局,就是要在三者之間形成良性迴圈。”市人大代表、北京華夏國際人才研究院院長陶慶華帶來了一份建議,提出在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各項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統籌相關資源,在中關村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示範區。
陶慶華説,要讓優秀的青年人才願意來、留得住、發揮作用,積極的人才政策必不可少。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築牢首都人才競爭優勢”,讓海內外人才在京安心、順心。陶慶華表示,人才服務保障政策的優化,需要通過示範區的建設率先垂范。而要建設示範區,中關村是最合適的選擇,“中關村,就是要先行先試。”
這座示範區應該怎樣建?陶慶華提出,可以從高校、科研院所遴選人才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從企業遴選人才到高校擔任“産業教授”,並制定專門的培養方案,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同時,推動産業和高校院所形成共同體,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新興産業集群佈局、未來産業和數字經濟協同升級等方面發力。人才政策的制定則應考慮科技人才服務需求,讓人才紮根示範區沒有後顧之憂。
“北京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都具備相當好的基礎,可以抓住北京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契機,引入國際科教和人才資源。”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丹學院院長王海燕建議整合相關資源建設“教育城”,推動北京科技“金名片”走向世界。
當前,北京在國際科技合作領域已經邁出穩健步伐。“懷柔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集群優勢,能吸引全世界科研人員來到北京、來到懷柔。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也突破了傳統管理體制,距離我們學校不遠的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外籍人才佔比達到了40%。近兩年,到國科大中丹學院從事科研和教學活動的外籍專家穩定在每年200人次左右。這些數字都令人振奮!”每一個可喜變化,王海燕都看在眼裏。
王海燕表示,當前北京三座科學城發展各有定位,建設如火如荼,一批大科學裝置、頂尖科研機構、高精尖企業匯聚。優秀的科技資源若能與教育有機融合,以三座科學城為依託“疊加”建設一座“教育城”,打通人才、設施、平臺、基地等資源,並借助國際辦學渠道匯聚全球科技人才,就能有效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這篇大文章。(劉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