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和創新協作大大提升 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速達11.5%

日期:2025-01-06 08:3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1月4日,由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研發的《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5)》正式對外發佈。指數從創新能力、科研合作、技術聯繫、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等多個維度對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情況進行測定。

  報告指出,自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區域重大戰略以來,京津冀三地形成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新格局,三地間在産業、交通、環境方面率先實現突破,而産業、交通的協同也帶來了創新要素的流動與溢出,特別是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北京打造全國科技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區建設等,都帶動了京津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地區間創新協作的加強。從2013年到2023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298.2,年均增速為11.5%,京津冀協同創新取得顯著成效。

  北京研發投入全國領先

  報告顯示,2013年到2023年,北京的協同創新指數從661.7增長到1025.5,在三地中增幅最大,呈現出較強的韌性。

  京津冀的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從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62個百分點,展現出京津冀在研發投入方面的優勢。其中北京研發經費佔比從2013年的5.98%增加到2023年的6.73%,繼續保持全國第一的領先優勢,比上海高2.39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知識創新成果呈現高速增長,北京在頂尖期刊發表的高水準科技論文增長迅猛。“自然指數”排名自2016年以來一直穩居全球第一。2024年11月,英國《自然》雜誌增刊《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4》發佈,北京位列第一。2023年,北京在《Nature》《Science》《Cell》等全球82種頂尖自然科學類期刊發表的文章數額達到了9180篇,比位列第二的上海多4363篇,佔全國份額的18.34%。北京加大對原始創新的投入,標誌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創新資源輻射作用增強

  技術市場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的重要渠道。報告指出,2023年,北京市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0.66萬項,成交額8536.9億元,增長了7.4%,其中落地本市、流向外省市和出口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為2333.1億元、4948.9億元和1254.9億元。

  2014年至2019年北京向津冀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佔其對外省市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2020年至2022年回落到7.8%,但2023年北京向天津、河北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了748.7億元,比2022年增長1.1倍,佔北京對外省市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的比重快速上升至15.1%,表明北京創新資源對津冀的輻射引領作用快速上升。2023年,河北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810.1億元,同比增長101%。

  建議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

  基於指標體系,本報告測度分析了2013年至2023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的變化趨勢,並從省級層面和地級城市層面對京津冀內部的協同創新水準和各級指標的變化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政策建議。

  《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5)》發佈人、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李國平認為,京津冀應積極構建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培育引領未來領域的科技領軍企業群體。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援力度。不斷健全企業培育支援機制,做好服務保障,強化研發加計扣除等政策保障,鼓勵企業開展原創性、自主性、顛覆性技術研究,梯度培育和支援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高新技術企業,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李國平提到,圍繞北京創新鏈佈局津冀産業鏈,打造一批京津冀先進製造業集群。需要織密産業鏈和創新鏈的契合點,加強三地間的分工合作,打造從知識産出、科技創新到新産品生産銷售的全産業鏈。推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中關村在津冀的分院分園及産學研異地合作機制建設,以創新成果孵化津冀産業新業態;聚焦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工業網際網路、氫能、生命健康等産業鏈,用鏈條思維統籌謀劃京津冀産業佈局。發揮製造業對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作用,與津冀共同打造一批先進製造業集群。發揮北京電子資訊優勢,加強積體電路系列重大産業項目建設,進一步增強萬億級資訊産業集群中的資訊製造實力;努力擴大生物醫藥産業規模,圍繞新型抗體、細胞和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加大産業化佈局;對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加大産能擴張力度;依託産業鏈分工,打造京津冀先進製造業集群。(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