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監聯動 | 解鎖藍天密碼

日期:2024-12-31 15:33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分享:
字號:        

  回望過去,何以藍天

  北京大氣治理的歷程已經走過十餘年,生態環境的改善成效有目共睹。藍天碧水從“奢侈品”變成了“常見品”,“水晶天”“冷渦藍”“漫畫雲”,不經意的小驚喜讓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1、PM2.5大事記

  PM2.5是大氣污染攻堅的主角,這十餘年,他活躍在攻堅戰的“舞臺”上,讓我們一起回顧下他的“表現”吧。

  2013年

  PM2.5年均濃度89.5微克/立方米。

  2021年

  PM2.5治理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2022年

  PM2.5年均濃度30微克/立方米。

  2023年

  PM2.5年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連續三年穩定達標。

  2024年1-11月

  PM2.5平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

  2、科學認識空氣品質改善過程

  2023年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64.2%,十年間的平均降幅是64%。其中,2023年與2019年,這兩個年度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具有可比性,氣象擴散條件也具有相似性,顯示了在去除氣象條件變化的影響下,北京市的空氣品質改善仍然保持了一個穩定的改善速率。

  可以説,前十年PM2.5濃度呈現出明顯的階梯式下降,這十年既是攻堅戰,也是突擊戰、突圍戰。

  同時,也必須科學地認識客觀規律。空氣品質的改善是一個波動的過程,尤其是當大氣污染物濃度進入到低水準階段的時候,改善難度會更大,每年的改善幅度會越來越小,也意味着每降1微克,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面對新形勢,如何進一步推動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讓公眾感受更多的藍天白雲?

  3、科技賦能 再戰挑戰

  生態環境好“顏值”,離不開科技賦能。面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新形勢,協同作戰、高效運轉、科學智慧的工作機制更為重要。

  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向管理要效能,向科技要效率,創新實施“三監”聯動,系統化打造生態環境“監管-監測-監察”——“三監”聯動大模型,支撐了新階段大氣污染防治科學、精準、依法治污。

  展望未來,協同作戰

  過去的十幾年,北京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交出了一份靚麗答卷,開創了“北京方案”,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

  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目前空氣品質改善成效仍不穩固,空氣品質將是一個波動式改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藍天保衛戰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三監聯動將會是今後工作的一個創新之處,那麼什麼是三監聯動?哪三監?如何聯動?

  簡單説,就是“監測部門感知發起、監管部門統籌調度、監察部門執法檢查”的模式,建立“三監聯動”工作機制,確保看得清、打得準,有效提升執法針對性。其中,環境監管部門發揮“發動機”作用,統籌調度,提出重點任務要求;環境監測部門發揮“哨兵”“耳目”作用,感知發起,模型智慧分析線索問題;環境執法部門發揮“鐵拳”作用,循跡打出精準監管合力,這是一種新型的協同作戰、高效運轉、科學智慧的工作機制。

  那麼我們以朝陽區來廣營“汽修集群VOCs”高值精細治理為案例,深入淺出地帶領大家“直擊”執法一線,全方位介紹一下“三監”聯動的運作機制。

  1、事前綜合研判,明確重點目標區域、重點企業名單。

  監測部門在朝陽區來廣營汽修集群地區布控了36個熱點網格監測點位,輻射22平方公里,累計走航90公里,精準鎖定13家汽修企業為VOCs高值點的主要污染來源。

  2、事中通過多技術手段分析高值點位VOCs組分、識別污染來源、鎖定涉嫌點位並開展針對性執法。

  針對鎖定的13家汽修企業VOCs高值區域周邊疑似污染來源,執法部門開展同步現場檢查。配合聯用紅外熱成像儀、攜帶型VOCs氣體分析儀、微風風速儀等儀器,快速探測排放源位置、精準定位問題。形成了“邊走邊看、邊看邊查、邊查邊辦”的快速反應模式,顯著提高了現場執法效能。通過解剖麻雀式深入排查,發現六類40余個典型問題。

  3、事後總結分析、提出指導企業精細治理或整合升級的意見建議,建立“監測數據分析—監察入戶檢查—監管指導整改”的精細化溯源管理制度。

  針對排查出的問題,朝陽區迅速採取行動,在調動行業專家、技術骨幹開展“一企一策”幫扶指導的同時,建立問題清單、明確整改措施,並組織執法部門開展檢查督促。

  經過整治,來廣營汽修集群VOCs高值點數量由平均每次走航3個下降至1個,峰值濃度降幅超過80%,取得了較明顯的治理成效。

  AI,讓環保更智慧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新型的監測網路、智慧的分析技術、高效運轉的調度系統,強力支撐了“三監”聯動機制運轉,促進生態環境的新質生産力加速形成。

  新型監測網路支撐“三監”聯動智慧感知。在傳統監測體系基礎上,充分運用感測器、物聯網和衛星遙感等技術,構建了“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量核”新一代監測體系。

  智慧演算法助力“三監”聯動精準研判。構建智慧識別演算法庫,自主研發了單車排放超標、企業産治不同步等26類問題線索挖掘演算法,動態追蹤高值冒泡、超標排放和違規行為。

  系統調度實現“三監”聯動高效運轉。實現了“監測一張網、結果一張圖、問題一張單”的可視化整合,全流程可視化展示,能夠有效支撐主要污染源的綜合分析和監管。

  具體到各類污染源,“三監”聯動都有“對策”,比如,VOCs、移動源、揚塵源,都可“源”頭掌握!

  針對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難點,在深入應用熱點網格、線上監控等科技手段基礎上,北京探索建立起一套“走航+執法”的新模式,應用VOCs走航監測設備,由執法部門和監測部門共同組成檢查小組,同步開展現場檢查。

  針對移動源,北京在16.6萬輛重型柴油車和6000多臺工程機械線上聯網、運作狀態監控的基礎上,實現了單輛重型車定位實時更新。

  針對揚塵,北京自主開發了道路揚塵車載移動監測技術,採集上千條道路的塵負荷數據,建立了道路塵負荷模型,研發了道路塵負荷移動監測系統和監測車,採用物聯網和雲計算技術,實現走航監測車在正常行駛過程中的連續實時監測、數據存儲計算和“道路塵負荷監測地圖”繪製,使道路揚塵的精準管控有了最基礎的數據保障。

  這只是我們大模型“打怪獸”的冰山一角,“三監”聯動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也會越來越成熟和智慧。未來,它會像擁有超級大腦、超級裝備的“環保超能衛士”一樣文能説環保專業知識,武能助力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因為在總體架構上,“三監”聯動大模型在數據底座層面不僅接入了空氣品質監測、各類污染源數據等50余類多源數據庫,還接入了標準、法規、研究報告、論文等超過100萬份文件的環保專業知識庫。

  新質生産力 守護京城“好氣質”

  自實施以來,大模型共推送各類環境問題線索1萬餘條,實現精準快速響應,支撐精準有效調度,生態環境治理模式逐步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

  簡單來説,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支撐了執法效能再上新臺階!

  1、精準度

  之前的執法模式更多的是靠人力和經驗來發現違法排污行為,執法的精準度相對較低。在“三監”聯動模式下,監測部門通過視頻監控、用電監控、走航監測等科技感知手段,精準推送問題線索,執法人員可根據問題線索,對違法問題實現“精準查處”。

  2、時效性

  在“三監”聯動模式下,執法部門制定了“2小時查處,4小時反饋”的工作原則,開展執法行動,有利於及時發現並制止違法行為,推動區域空氣品質及時改善。

  3、提升企業管理水準

  “三監”聯動模式的運用,促使執法重心前移,除了提前對大氣超標問題及時精準感知外,還可以對環境品質狀況、企業生産用電量以及污染治理設施用電量進行對比,提前發現排污單位管理的異常。執法人員通過現場或非現場手段,可以及時提醒企業加強日常管理,消除薄弱環節。

  智慧的大模型不僅助力環保衛士的“鐵拳”,更是企業提升管理水準的“動力”,借助科技感知這一非現場手段,使生態環境執法既做到“無處不在”,有力督促企業等責任主體杜絕僥倖心理、落實治污減排責任,又做到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進一步優化了營商環境。

  在首都,“三監”大模型在污染過程應對、常態化應用中發揮了非常好的實效。這個創新成果被評為全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的創新優秀案例、被第七屆數字中國推薦為“典型應用”,向京津冀及全國推廣,為新質生産力在京華大地形成生動實踐貢獻了北京智慧。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