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水準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日期:2024-12-23 16:06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分享:
字號: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減污”是指減少污染物排放,“降碳”是指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是指在實施環境污染防治或降碳措施的過程中,實現碳污的共同減排;“增效”是指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近年來,北京市大力實施能源低碳化、産業綠色化、交通清潔化等根本性、源頭性解決方案,走穩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路線,實現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雙下降,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打好組合拳,“六大協同”全面推進

  2022年,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落實新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有關要求,對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出系統部署。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北京市深挖減污降碳協同潛力,2023年9月出臺了《北京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圍繞目標、領域、任務、區域、政策、監管六大方面部署協同重點任務,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目標和任務協同。將降碳、減污等目標任務納入五年規劃,每年印發攻堅戰行動計劃,同步部署藍天、碧水、凈土、應對氣候變化、生態保護五大行動,同步明確環境品質、污染物工程減排、碳排放控制目標等,一體部署、一體調度、一體推進,年年有任務,事事有抓手。

  領域和區域協同。從本市來看,北京市緊盯碳污源頭,聚焦能源、産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協同治理。例如,在能源領域,通過加快發展光伏、地熱等本地可再生能源,大幅提升外調綠電規模,進一步減少化石能源消費,2023年與2019年相比降碳600余萬噸,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3萬餘噸。在交通領域,綜合施策,一手抓老舊車淘汰、一手抓新能源車(機械)推廣,新能源及國五以上機動車佔比超過70%,汽柴油消費量由2019年的660萬噸降至2023年的530萬噸,實現降碳300余萬噸、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分別減排2萬和1萬噸左右。從區域來看,深化區域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合作、強化産業與交通領域協同發展,持續加強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減污降碳協同不斷走深走實。

  政策和監管協同。強化政策支援,構建多環節、全方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進體系。源頭管控方面,發佈配套地方標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 碳排放》(DB11/T 2308-2024);試行將碳排放核算評價納入環評,累計推動90余個建設項目開展碳污核算。過程提升方面,修訂《工業企業清潔生産審核技術通則》等標準指南,預審核階段增加碳排放核算分析要求;修訂《清潔生産評價指標體系 汽車整車製造業》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産評級標準,將溫室氣體排放納入評級指標。政策激勵方面,創新制定《北京市企業和項目綠色績效評價指南(試行)》,依據碳污排放情況、資源環境效率和綠色經營等內容,開展企業和項目綠色績效評價工作,根據評級結果給予支援。

  探索協同路徑,“4+N”試點建設各具特色

  減污降碳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需要綜合部署、一體推進,也需要以點帶面、創新示範。北京市紮實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設,建立“4+N”試點建設體系,圍繞機制、路徑、技術等開展協同創新實踐。

  2024年1月,朝陽區、大興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朝陽迴圈經濟産業園分別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城市試點和園區試點,開啟了為期三年的建設周期。四個試點各具特色:朝陽區堅持環境要素協同、強化領域協同、創新政策協同,着力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區減污降碳新範本。大興區構建“1+3+N”創新模式,探索超大城市綜合服務型城區減污降碳新路徑。經濟技術開發區打好政策協同、服務優化、龍頭示範“組合拳”,探索産城融合工業園區減污降碳新模式。朝陽迴圈經濟産業園不斷提高園區城市廢棄物環境治理綜合效能,穩步推進城市廢棄物園區化協同處理,打造迴圈經濟産業園減污降碳新範式。

  北京市還着眼超大城市生産生活運作保障需求,順應大規模集中建設到高標準城市更新的轉變,拓展城市、園區試點至行業、企業示範,培育了N個減污降碳“試驗田”。污水處理領域,綜合應用厭氧氨氧化、沼氣熱電聯産、分佈式光伏發電、水源熱泵等技術,生産高品質再生水的同時有效降碳、降本,污水處理廠也是能源工廠。固體廢物處理領域,減污降碳成為“無廢城市”建設催化劑,也是垃圾“變廢為寶”金鑰匙。供熱領域,整合減污降碳工具箱,氫能驅動空氣源熱泵、煙氣全熱回收、餘熱深度回收等示範亮點頻出,綠色供熱體系不斷推進。城市更新領域,北京大紅門服裝商貿城華麗變身豐台區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改造升級原有基礎設施,構建“水源熱泵+地源熱泵+冰蓄冷+能源塔熱泵”的冷熱源供能系統,顯著減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

  市民也是減污降碳的主角,通過踐行綠色出行、綠色消費、垃圾分類、節能節水等綠色生活方式,推動減污降碳,改善生態環境品質。2024年6月,京津冀三地聯合製定發佈了《碳普惠項目減排量核算技術規範 低碳出行》,這也是首個區域性低碳出行碳普惠領域減排量核算技術文件,鼓勵全社會自願主動參與到減污降碳行動中。

  環境、氣候、經濟“三本賬”,賬賬有收益

  北京市立足實際,率先走出了一條適應發展階段、符合發展特徵、具有示範推廣價值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之路。這也體現在具體數據上,十餘年來,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60%以上,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分別下降50%、40%、80%以上。與之同步,在GDP增長了110%的同時,萬元GDP能耗下降近50%,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超50%,實現了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未來,北京市將以美麗北京建設為統領,深入推動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充分釋放減污降碳潛力效益,鼓勵多層次深入減污降碳創新實踐,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北京力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