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5.8平方公里;2002年,46.8平方公里;2010年,59.6平方公里;2019年,225平方公里……天安門東南20公里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斷延展擴圍。
2024年是北京經開區成為國家級經開區的第30個年頭。這片被市民習慣稱為“亦莊”的地方,從阡陌農田變成首都高精尖産業主陣地,發展品質和體量始終位於國家級經開區第一梯隊。30年來,這裡的工廠在迭代中更新,科技在突破中創新,政策在改革中推新,改革創新的奇跡源源不斷誕生。
30年不變的第一招商準則
亦莊的故事要從一條街説起。
萬源街,寓意“萬物起源”,亦莊的第一批工廠就在這條街兩側拔地而起。經開區管委會最早的辦公樓“小紅樓”也建在這條街上,一街之隔便是亦莊最早的外商獨資企業——SMC。
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氣動元件巨頭SMC向海外擴張,在中國考察後,最終將公司落在了亦莊。選址時,管委會領導指着距離管委會最近的一塊地對時任SMC中國公司總經理趙彤説:“你們的廠房就建在這兒,這麼近,有困難隨時來找我們!”
趙彤回憶,當時的亦莊雖然還是一片莊稼地,但大家幹勁兒十足。項目落地才10個月,SMC第一工廠便建成了。見識了“亦莊速度”,SMC接力投資,一口氣在亦莊建了三大工廠和一座技術研發中心,研發生産的基本型元件規格多達70萬種,遠銷全球。
“30年過去了,農田變成了智慧製造産業集群。這裡不僅有生産,還要有創新研發!”2024年9月,SMC海外最大研發創新中心又選擇落子亦莊,現任總經理馬清海意氣風發,全新的研發創新中心將極大提升關鍵産品、工藝本地化研發生産能力。
幾乎與SMC同時,德國拜耳醫藥也在同一條街上設廠。早在1993年,拜耳就有意落戶,前前後後考察談判了兩年。當亦莊解答了拜耳提出的36個大問題、120個小問題後,5億馬克的投資終於落地。
拜耳的到來引發了集群效應,賽諾菲等一批全球著名藥企緊隨而來。如今,亦莊生物醫藥産業的“生態雨林”枝繁葉茂,全産業鏈聚集5000余家企業,年産值、獲批臨床一類新藥數量均佔全市半壁江山。
乘風而行,千帆俱進。2024年,亦莊啟動打造北京醫藥創新公園BioPark,6家國際醫藥巨頭第一時間落地,其中就包括老朋友拜耳。其設立的中國首個開放創新中心,將搭建全球領先的概念驗證平臺,助力本土創新項目轉化孵化。
從SMC、拜耳的成長經歷中不難勾勒出亦莊的發展軌跡。經開區地區生産總值從最初的1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700多億元,工業增加值在全市所佔比重從0.1%增加到超過30%。
行程萬里,初心如一。30多年前,當北京開始籌備經開區時,市領導帶隊赴各地考察後就將“高新技術”定為當時招商引資的第一條準則。經開區這些年一以貫之的高點定位,成就了今天的首都高精尖産業主陣地。
通向未來的新領域、新賽道中,亦莊商業火箭整箭研製企業數量佔全國75%以上,量子計算商業化原型機、量子編解碼和調製解調晶片等産品迭代研發,人形機器人“天工”面向行業開源開放……作為全市唯一一個全面佈局六大未來産業的區域,這裡重點佈局的58個園區、超900萬平方米産業空間不斷聚集優勢,持續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
“從0到1”突破背後的使命擔當
在經開區國家信創園的國家通用軟硬體適配認證中心裏,教室大小的驗證機房中,數百台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電腦24小時不關機。只需摁一下按鈕,電腦裏的各種程式自己“跑”起來,不停歇測試國産作業系統能否正常適配。
認證中心的樓上就是國産作業系統統信UOS的誕生地。2019年,這家由全國多家作業系統廠商組建的企業在北京成立,當時的目標看似遙遠——在Windows領軍多年的作業系統江湖裏找到國産系統的一席之地。
説“遙遠”,是因為國內企業此前已努力多年,但都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果。“最難的就是生態。”13年前就闖入這片江湖的統信軟體總經理劉聞歡深知這道“題”有多難。
統信組建的這一年,第一個國家信創園在亦莊通明湖畔起步建設。“自主信創不是只有一個作業系統就夠了,作業系統需要自主CPU支撐,還要有可控的數據庫。”信創園建設運營方通明湖資訊城副總經理譚暢回憶,當時國家相關部門看到了自主資訊安全的重要性,開始在國內尋找能擔此大任的城市和區域。北京軟體産業領跑全國、新一代資訊技術是亦莊的主導産業,自然成為最佳目標。
搭載國産作業系統的電腦開機時長從1分鐘壓縮到十幾秒時,龍芯CPU晶片緊跟推出,中興數據庫一路升級。通明湖畔,自主可控程度最高的“CPU+作業系統+數據庫”資訊技術底座形成,先後誕生了10餘款全球對標産品。
“從0到1”的突破,其實是行而不輟的擔當。
2003年,經歷了轉型陣痛的京東方開建中國大陸首條依靠自主技術的第5代TFT-LCD生産線,結束了“無自主液晶顯示屏時代”;而後佈局的大陸首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産線,更是帶動冠捷、康寧等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集群化發展。如今,全球每四個智慧終端就有一塊顯示屏來自京東方。
從20多年前佈局大陸首條12英寸積體電路生産線,到今天月産能將達到約26萬片,亦莊正集中力量打造全國積體電路産業高地,積體電路裝備産業規模穩居全國首位。
勇擔重任的故事不斷上演,以落實國家戰略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內生動力的國家戰略任務産業集群正在亦莊加速崛起。
企業“無法拒絕”的落地理由
從自動駕駛乘用車開通北京南站、大興機場接駁,到智慧網聯重卡在京津冀高速公路上拉貨……自動駕駛汽車從亦莊“駛”向更多地方,如同夢想照進現實。
4年前,當很多人還只能在科幻片中領略自動駕駛時,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在亦莊設立。陸續在全國率先發佈的無人配送車、乘用車無人化、商業化試點、高速公路測試等多項政策,讓這裡成了“活力場”,吸引33家測試車企,智慧網聯汽車頭部力量悉數到齊,自動駕駛里程超過3300萬公里。
自動駕駛之城崛起中,另一項改革也已鋪開。“自動駕駛汽車想‘看’清路,就需要在海量數據中訓練,這就相當於學生刷題。”北京人工智慧數據訓練基地裏,每一幀圖像都要被標注出各種車輛和標識。坐在電腦前的工作人員動動手指,將數據“喂”給大模型。時間長了,它就學會自己辨認了。
訓練基地是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的關鍵基礎設施。一年前,先行區在亦莊啟動運作。“先行”意味着試點示範、先行先試。當新型監管方式還沒有建立的時候,這裡實施的“監管沙盒”機制是一片沃土,給數據提供了安全可信的應用訓練環境。
“邁出了這一步,嗷嗷待哺的大模型才有了足夠多的訓練數據。”訓練基地副總經理馬光形容。不到一年,該基地已匯聚數百萬幀自動駕駛圖像和點雲數據,匯聚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20大領域的多模態數據。
創新向來需要改革的沃土。30年間,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萬多家企業在亦莊落地生根。如果問起這9萬多家企業為何選擇亦莊,營商環境是無法拒絕的理由之一。
“這張許可證給了整個行業信心。”久秉機器人公司負責人於欽瑋拿到全國首張熱食類餐飲機器人食品經營許可證時,不停地感嘆。像他這樣技術剛有點眉目的創業者,面對全國都沒有先例可循的管理現狀不知如何是好。建在企業所在園區的“亦企服務港”聽説後,主動聯繫行政審批部門、全程陪辦幫辦,才有了這次突破。
一件事、一個人、一次辦——亦莊行政審批邁入“1時代”,僅全市率先推行的“一業一證”改革就讓辦理時限和申請材料平均壓減70%左右。這魄力得益於政府的“自我革命”:5年前,亦莊如“快刀斬亂麻”般出手,將分散在各個部門的審批許可權集中到一個部門,一枚印章管審批。
2024年9月,藍箭航太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試驗箭驚天一飛,實現中國商業航太首次十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航太産業歷來“燒錢”。多年前,當藍箭研發最難、最需要錢的時候,經開區産業升級基金誕生,這家企業拿到了首筆投資。而今,亦莊已形成超五百億規模的産業基金體系,助力更多企業“起飛”。
新的改革創新奇跡,還將在這片熱土上書寫。(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