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變成真正資産 服務高品質發展 京津冀晉共用14類公共信用資訊

日期:2024-12-19 08:4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2024年,京津冀晉實現社會保險單位資訊、企業醫療參保資訊、信用修復結果資訊、無違法違規專用信用報告等6類公共信用資訊共用,算上此前已實現的8類資訊,目前四地累計實現14類公共信用資訊共用,為跨區域信用協同監管等提供數據支撐。這是12月18日從2024信用北京論壇上獲悉的。

  共用資訊的同時,四省市還實現信用綜合評價A等企業跨區域聯合激勵。四地企業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為A等的企業成為聯合激勵對象,這類守信企業在辦理審批服務事項時享受容缺受理和綠色通道,在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補貼、評先評優等方面優先考慮。

  作為首善之區,“北京誠信”已經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本市拓展專用信用報告覆蓋領域,實現一份報告替代42個領域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累計幫助近5000家企業下載專用信用報告1萬餘份;建設“信用修復高效辦成一件事”場景,打造申請“統一入口”,修復“一網通辦”,結果“一併更新”;統籌建設北京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幫助3萬餘家企業獲得貸款1680億元;拓展跨區域信用多場景應用,探索推動京津冀晉信用醫療互認,推出“信用+文旅”,以信用保函代替旅游品質保證金。

  據悉,本市已經連續多年建設信用領跑企業和信用領跑園區,成為推進社會化信用激勵措施的重要抓手。2024年的信用領跑行動持續吸引近千家首都經營主體參與申報,培育出信用領跑企業413家、信用領跑園區21家,有效增強企業信用意識。該行動拓寬融資增信途徑,讓信用變為真正資産,2024年前11月已累計幫助78家企業獲得超2億元貸款。

  同時,本市各部門、各區也結合自身實際探索信用與行業監管、社會治理等有機結合。比如,北京市文化市場執法總隊創新建立文化市場風險綜合評價—風險預警管理體系,以紅、黃、藍、綠四色評級為基礎,對市場經營主體開展分級分類監管,綠色、藍色企業現場檢查總量同比減少超過80%;石景山區擴大“信用+醫療”覆蓋面,實現醫療機構三級體系全覆蓋,推出了全行業預付資金存管機制,構築預付費市場的信用體系。

  本屆論壇上,北京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發佈上線。該平臺打造了“統一底座、統一服務、統一閉環”的融資信用服務體系,匯聚多維企業數據超2000億條,全面覆蓋工商、稅務、社保、公積金、信貸流水等高價值數據項,合作金融機構80余家,助力企業解決融資難題。

  “社會信用作為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之一,對於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相關負責人説,本市將充分運用信用手段釋放經濟發展活力,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以堅實的信用基礎服務實體經濟,持續拓展信用在行政管理、社會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深層次應用,推動信用服務市場高質高效發展。(曹政)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