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口協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民生發展注入活力 一渠清水潤澤幸福民生

日期:2024-12-10 08:1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有着“壩首第一村”美譽的蔡灣村,安置房屋頂上架起一排排藍色光伏發電板。

有着“壩首第一村”美譽的蔡灣村,安置房屋頂上架起一排排藍色光伏發電板。(康靜 攝)

  一棟棟小洋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平坦的道路直通農家,一個個蔬菜大棚裏挂滿了飽滿的果實……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北京市的對口協作為當地民生發展注入活力,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大提升。

  “壩首第一村”蝶變煥新顏

  在距離丹江口大壩直線500米的地方,就是“壩首第一村”——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灣村,這也是丹江口市最後一批移民離岸村落。

  這裡原本並沒有村落。2011年,丹江口大壩加高水位線,一批村民集中搬遷安置到這裡。家家戶戶分到了二層小樓,村裏進行環境整治,公共區域的廣場大氣別致,房前屋後乾淨有序,白墻搭配木格柵別有一番味道。高空俯瞰,大壩水庫近在眼前。

  住了幾十年土房的劉淑梅老人從來沒想過,自己在70多歲時能住上寬敞的聯排小別墅,去村裏食堂吃飯還可以不花錢,“用兩個積分換就行。”“那積分好得嗎?”“好得呀,把自己家房前屋後的衛生打掃乾淨,就給兩分。”劉淑梅介紹,村裏人人都有一本“積分存摺”,環境評比得獎了給加分;參加村裏志願服務,給加分;為鄉村發展提建議,也給加分。拿着存摺,可以用積分在超市兌換商品,60歲以上的老年人還可以在幸福食堂兌換就餐,80歲以上直接免費用餐。

  幸福食堂旁邊豎立着一紅一綠兩個辣椒的卡通造型,標誌着蔡灣村的特色産業——果蔬種植。在北京市的支援下,村裏積極盤活撂荒農田2000余畝,高標準打造了350畝的南水北調水源地(丹江口)數字設施農業科技示範園。在示範園內,幼苗睡在“溫床”上,蔬菜泡在“溫泉”裏,4米多高的番茄來自航太育種,采收期長達半年。

  因為有機蔬菜的品質好,南來北往的客人紛至遝來。甚至有城裏人特意開車幾十公里來村裏採購。2023年,蔡灣村集體經濟達47萬餘元,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1萬餘元,書寫了“戶戶有增收、人人有事幹”的共同富裕新篇章。

  一枚校徽見證京宛情深

  在南陽市鄧州市北京路學校,校名上方寫着“北京援建”四個大字。校徽圖案以“京鄧”兩字為主體,由水連接在一起,象徵着兩地由水結親、情深似江水。文化長廊兩側題寫着“丹水千里連京鄧,碧波永續渠首情”的楹聯,長廊內的柱子上張貼着講述南水北調故事的展板……所有的佈置,無不彰顯着南北兩地人民因水結緣的深厚情誼。

  “原來這附近沒有學校,孩子們要去很遠的地方上學。現在,這所學校成了我市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公辦學校,也是我市的標桿學校,見證了京宛教育合作的豐碩成果。”説這話時,鄧州市教體局新聞中心主任朱永奇眼神中透着欣慰與自豪。

  “我們的醫生可以獨立做腹腔鏡手術了”

  在十堰市茅箭區人民醫院,門診樓前的廣場叫作思源廣場,意為飲水思源。作為“南水北調對口協作”醫院,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從技術指導、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學科建設、管理提升等各方面,給予了茅箭區人民醫院無私幫扶。

  來自北京的專家有的在醫院門診坐診,有的到病房開展教學查房,有的為年輕醫生開展現場示教培訓。北京專家的門診,每天總是排起長長的隊伍。還有專家一到醫院就走進手術室進行手術。一位專家到達十堰的當天,就開展了三台手術。

  “2015年之前,我們這兒的醫生還做不了腹腔鏡手術,在北京專家的指導下,我們的醫生可以獨立做腹腔鏡手術了。現在,這種手術我們已經做了很多例了。”茅箭區人民醫院院長王新輝的言語中充滿了感激。

  飲水思源,感恩回饋。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與水源區一道,要充分發揮雙方的比較優勢,圍繞工作主線,聚焦水質保護,共守一泓清水,實現兩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代麗麗)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