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發現和揭示石墨烯獨特性質的科學家榮獲諾貝爾獎,讓被稱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進入更多人視野。經過多年技術積累,北京正不斷形成石墨烯創新力量,有望孕育又一個國際競爭優勢突出的未來産業。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近日發佈的《北京市石墨烯産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北京將發揮石墨烯創新優勢,實現通用石墨烯材料、新型石墨烯材料高品質穩定生産,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産業鏈、供應鏈。京津冀三地將聯手打造“碳谷”,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産業發展新格局。
關鍵核心技術將接力突破
只有0.335奈米厚的石墨烯,具有超強導熱、導電性能,輕如羽毛,強度卻是鋼鐵的百倍。但如何穩定生産出更高品質、更低成本的石墨烯?它的神奇性能如何賦能千行百業?這些疑問都需要接力創新來回答。
為此,本市將按照“次序部署、滾動實施”原則佈局石墨烯技術研發和産業化路線圖,面向下一代半導體、新一代資訊通信、生物醫藥等産業,儲備單晶石墨烯晶圓、石墨烯生物晶片等一批前沿技術;面向氫能、人工智慧感知、大型積體電路等領域,佈局石墨烯智慧感測器、石墨烯催化劑等一批關鍵技術;面向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太、風力發電、高端裝備等方向,突破石墨烯複合材料、石墨烯柔性發熱材料等量産技術。
根據這份方案敲定的階段目標,到2025年,北京石墨烯創新能力將顯著增強,突破5到10項關鍵共性技術,引進和培育5家以上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到2027年,累計形成50項以上高品質專利,産業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産業能級明顯提升。
房山海淀懷柔構建“烯三角”
海淀聚焦概念驗證、産品設計、中試驗證、特種應用等創新引領,房山聚焦粉體製備和應用産業集群培育,懷柔聚焦薄膜製備、應用及裝備儀器製造——從北京現有的産業基礎和區域特色來看,這三個區正在構建石墨烯産業發展的“烯三角”。
目前,房山區利用中關村房山園現有土地空間,支援建成了1.56萬平方米中試孵化基地一期,結合在建的7.8萬平方米新材料産業標準化廠房空間,共同推進以石墨烯為代表的新材料産業在房山形成特色産業集群。
海淀區將打造石墨烯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高地,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石墨烯科技創新中心;懷柔區將依託懷柔科學城建設佈局石墨烯高端儀器裝備研發和製造,打造石墨烯國際合作社區。
放眼京津冀,三地還將共建先進碳材料産業集群,打造“京津冀碳谷”。方案提出,依託北京創新資源集聚優勢,支援河北石家莊、廊坊佈局石墨烯粉體、碳纖維複合材料等重點項目,支援天津寶坻、東麗區佈局石墨烯潤滑材料、陶瓷材料等重點項目。三地有望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産業發展新格局。
瞄準300億級産業規模
創新發展需要生態佈局。本市也將支援在京優勢科技創新機構牽頭組建國家級創新平臺,整合在京石墨烯領域創新資源,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石墨烯新型研發機構;支援市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等中試能力突出的機構圍繞石墨烯下游應用場景,建設整合中試研發、中試製造、中試驗證為一體的國家級中試平臺,推動石墨烯科技成果轉化;支援在京建設國家級石墨烯行業檢驗檢測中心,提供石墨烯材料的檢測和認定服務。
按照計劃,到2025年,北京石墨烯及相關産品將形成50億級産業規模;到2027年,將建成2個特色産業聚集區,石墨烯及相關産品形成100億級産業規模;“十五五”末,石墨烯及相關産品將形成300億級産業規模。(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