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密雲水庫遇上“南水”

日期:2024-11-26 08:1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密雲水庫庫區環境優美,植被豐富,是名副其實的“華北明珠”。

密雲水庫庫區環境優美,植被豐富,是名副其實的“華北明珠”。(王海欣 攝

  京城東北,燕山腳下,蒼翠群山之間,環抱一汪碧水。

  這裡是密雲水庫,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也是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水源地和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如果從天空中俯瞰,能明顯發現10年來密雲水庫水面大小的變化:與2014年相比,2024年的密雲水庫水面不僅大了許多,還“長”出了許多毛細血管般的枝枝杈杈,水庫的支流在豐沛起來。

  密雲水庫曾承擔着向北京城區供水的重任,但因為氣候乾旱和城市快速發展,水庫一度超負荷運作。2014年“南水”進京後,密雲水庫得以休養生息。10年間,更有近6億立方米“南水”被存進密雲水庫。

  密雲水庫遇上南水,北京水資源調配這盤“棋”一下活了。

  從接近死庫容到兩破高水位紀錄

  初冬時節,登上密雲水庫大壩遠眺——深藍色的水面綿延遼闊,與遠處的天際線相接,群山如黛,層林盡染,仿若一幅山水畫卷。

  自1960年竣工至今,密雲水庫已走過64載春秋,累計向京津冀供水超410億立方米,其中向北京供水近300億立方米,是北京人民的“大水缸”。

  但從1999年起,華北地區進入乾旱期,密雲水庫的來水越來越少,而隨着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供水量卻只增不減,密雲水庫蓄水開始入不敷出。

  北京市密雲水庫管理處調度運作科副科長王澤勇在水庫工作了快20年,他清楚地記得,2013年時,密雲水庫的蓄水量只有8億立方米左右。什麼概念呢?“密雲水庫的死庫容是4億方到6億方,到了死庫容,水就放不出來了。”王澤勇直言,那時候北京的供水壓力很大,他常常看著水庫裏因水位下降而露出的大大小小的庫中島,愁得直嘆氣。

  得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將會有一部分“南水”存蓄進密雲水庫,王澤勇幾乎是日夜盼著“南水”早日到來。

  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通水,“南水”開始取代密雲水庫成為北京城區供水的“主力軍”。到2015年初,密雲水庫的水位停止了下降,王澤勇和同事們大大松了一口氣。

  2015年9月11日,北京南水北調配套密雲水庫調蓄工程第一次啟動反向輸水,將一部分“南水”送入密雲水庫儲存起來。自此之後,供水“支出”減少再加上“南水”的支援,密雲水庫蓄水量開始穩步上升。2018年,密雲水庫蓄水量達到22.004億立方米,創下1999年以來的歷史新高;2019年,密雲水庫蓄水量又突破了26億立方米。

  2021年,北京迎來豐水年,那年汛期的“超長待機”,讓密雲水庫蓄水量經歷十連跳,躍升至35.793億立方米,相應水庫水位達到155.30米,創造了歷史紀錄。2024年汛期,密雲水庫流域降雨來水明顯偏多,10月29日,密雲水庫蓄水量再次突破35億立方米,達到35.81億立方米,水庫水位155.31米,超過了2021年的紀錄,密雲水庫蓄水量時隔三年再創新高。

  “南水”九級跳,爬高133米入水庫

  “南水”從位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入京,如何到達京城東北的密雲水庫?

  這就必須説到北京建設的南水北調配套密雲水庫調蓄工程。這是一條起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終點——團城湖調節池,終至密雲水庫的“輸水長廊”,利用京密引水渠和20余公里的管道,將部分“南水”一路輸送至密雲水庫。

  團城湖調節池在城區平原,密雲水庫在山區,讓水逆流而上的秘密,是工程沿途設置的9級泵站。“南水北調配套密雲水庫調蓄工程全長103公里,沿途的9級泵站層層加壓,就能讓水‘爬高’133米進入密雲水庫。”北京市南水北調團城湖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説,自2015年工程首次啟動反向輸水以來,幾乎每年的3月到10月,北京市水務局都會根據城區各水廠“南水”的調配情況,適時啟動反向輸水。

  王澤勇還記得,2015年密雲水庫調蓄工程第一次反向輸水,全年共有0.52億立方米“南水”被送入密雲水庫。當時,“南水”出團城湖調節池,先利用前6級泵站提升至懷柔水庫,一部分用於回補密懷順水源地,另一部分繼續通過後3級泵站加壓輸送到密雲水庫。密雲水庫調蓄工程的進水口位於水庫水面以下,雖然看不見水頭,但得知“南水”已經入庫的那一刻,王澤勇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北京‘大水缸’再也不怕沒水了!”

  據統計,“南水”進京10年來,累計有近6億立方米“南水”被存入密雲水庫。

  為確保“南水”“融入”本地水,密雲水庫管理處特別開展了專項監測,增加水質監測點位,加密監測頻次,從原來的每月一次監測變為每週一次。密雲水庫管理處還在調蓄工程的進水口位置設置了圍網裝置,放置了適合在水庫中生長的魚類,通過生物預警的方式,監測水質情況。

  水資源調配這盤“棋”一下活了

  在北京市水務局的辦公樓裏,有一間特別的會議室,是北京市水資源調度管理事務中心的調度大廳。大螢幕上顯示着水資源調度計劃示意圖,“南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水庫、自來水廠、輸水線路等全市水資源實時動態一目了然。

  北京市水資源調度管理事務中心今年也10歲了。“可以説我們這個單位就是為了‘南水’進京後水資源的統籌調配而成立的。”市水資源調度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説。

  “南水”進京前,北京在水資源方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老百姓雖然沒有感覺到用水緊缺,但對像王俊文這樣的水務工作者來説,內心其實非常焦慮,“那個時候北京可利用的水資源很少,幾乎是無水可調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全線通水,被王俊文形容為“一水入京,五水連通”。“‘南水’盤活了北京的水資源格局,讓這盤‘棋’一下活了。”王俊文説,“南水”進京後成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將密雲水庫等本地地表水替換出來,同時水務部門大力壓采地下水,擴大再生水使用範圍,科學精細化調度外調水、本地水、地下水、雨洪水、再生水,有序開展生態補水、回補地下,最終促成五大河流連續四年貫通入海。

  至於將“南水”存入密雲水庫,“這就是‘節、喝、存、補’用水原則中的‘存’。”王俊文説,“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存於地表,就是存進水庫;另一種是存於地下,就是通過給河道補水,緩慢下滲回補地下水源地,增加水資源戰略儲備。

  “南水”進京,極大緩解了首都水資源緊缺形勢,但怎麼用水,依舊要精打細算。比如密雲水庫,儘管10年來入京的“南水”量逐漸增加,但存入密雲水庫的“南水”卻不是越來越多。2015至2020年,由於密雲水庫蓄水量相對較少,“南水”“入庫”較多,累計5.36億立方米;2021年至今,由於水庫降雨和上游來水多,水庫蓄水量多,“南水”向密雲水庫反向輸水量就比較少,累計0.39億立方米。

  據統計,截至目前,密雲水庫已存蓄“南水”5.57億立方米,另有懷柔水庫、十三陵水庫、亦莊調節池等存蓄“南水”約3億立方米。(王天淇)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