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這兩年,北京市將新主體、新工程、新動能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抓手,大力培育鄉村人才,啟動實施新一輪“百千工程”,紮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塑造新動能,讓京郊鄉村振興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特色更鮮明。
新主體聯農帶農,提升産業興旺成色
每年秋季,懷柔區渤海鎮漫山遍野的板栗樹上,一個個飽滿的“小刺球”挂在枝頭,有的“開口笑”,有的已迎風落地,山林裏隨處可見村民忙碌的身影。
速凍栗仁、栗子酥、栗子醬料……在北京老栗樹聚源德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加工廠裏,一個個栗子正待“七十二變”。“我們目前有4條專業化生産線,産品線也從最初的初級食品加工發展到了如今的各類板栗産品的精深加工,形成了系列工業化的板栗産品。”合作社負責人李思鵬介紹。
在推動首都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是關鍵要素。自2022年起,北京市啟動實施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計劃連續5年培育與首都鄉村産業發展相適應的“頭雁”,加強鄉村人才帶頭人培育。
“作為‘頭雁’,我們有為期1年的定制化、體驗式、孵化型培育,還從資金項目、表彰推薦、人才認定、技術資訊等方面獲得了支援與保障。”李思鵬是首批100名“頭雁”之一,自培訓後,他一直在不斷摸索如何在“鏈”上精深加工,讓土特産品變潮流商品。目前,合作社每年銷售板栗2000余噸,近五年內累計帶動栗農額外增收1000余萬元。
兩年來,京郊“頭雁”領航、雁陣齊飛的格局已顯現。2023年,“頭雁”學員11人獲國家級榮譽、86人獲市級榮譽,擴大種植(社會化服務)面積100余萬畝,新增帶動農戶6872戶,新增就業崗位492個,經營收入較上年增加超過1億元。
不只如此,北京市還致力於推進層次多元的人才梯隊建設與人才矩陣打造,全面夯實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自2015年以來,連續9年舉辦鄉村振興人才優秀創業項目評選活動暨農村創業大賽,共資助107個郊區涉農創業項目;組織精準實施萬名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訓高素質農民超過1萬人次。
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撬動作用,推進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根據出臺的《北京市鄉村振興産業綜合發展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創新推出支援新主體政策措施,支援一批新農人領辦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企業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新模式、新業態、新機制,重點支援新主體改善農業生産條件,提升農産品加工能力,發展土特産、新食品加工、休閒農業、低碳農業、智慧農業、電商直播,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
如今在京郊,新農人不斷涌現,積極發揮着“聯得緊、帶得穩”的聯農帶農作用。以北京密農人家農産品産銷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綠火生態農場為代表的國家級生態農場,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企業等多元主體,帶着京郊農民一起發展新産業,共奔致富路。
新工程內外兼修,擦亮和美鄉村底色
每年的旅游旺季,昌平區興壽鎮辛莊村游客就不斷。白天,或在産業園裏體驗採摘與製作手工,或坐著小火車深度游。晚上,喝茶聽曲。曾經這個默默無聞的小村,如今成了京郊知名的“網紅村”。
辛莊村的“火熱”得益於北京市“百千工程”的東風。2023年9月,北京市啟動新一輪“百千工程”,確定第一批19個鄉村振興示範村、52個提升村,組團形成第一批12個示範片區。辛莊村便是全市19個示範村之一,肩負起帶頭振興、做出表率的重任。
從秋天出發,在金秋收穫。“百千工程”開局起步已走過一年,目前,各類重點項目、重點工程全面開工,各示範村、示範片區基礎設施水準不斷提升,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盤棋、齊心抓創建的首都鄉村振興新局面。
北京市“百千工程”要求圍繞“綠化美化清潔化、宜居宜業宜游”,堅持“突出梯次推進,突出地域特色,突出示範創建”,做好“提升鄉村風貌水準、鄉村産業發展水準、鄉村建設水準、鄉村治理水準、片區聯通水準”,夯實鄉村振興基礎。作為樣本村,辛莊村這一年裏裏外外、方方面面發生了明顯變化。
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街坊路、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實現綠化;原本散亂如同“蜘蛛網”的電線通過整治實現“隱身”;建成“零碳公園”,將“垃圾分類”升級到“減排降碳”。
鄉村産業提檔升級。60棟磚墻日光溫室改造提升為新型柔性日光溫室,每棟預計增收1.5萬元;定期舉辦環保主題市集活動,日均吸引客流3000餘人次,拉動消費200萬元;鄉村直播帶動農産品銷售,金融機構為草莓種植戶提供貸款支援。
鄉村治理日漸完善。新設立創客黨支部,由主管鎮長擔任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創客黨支部的積極作用。持續舉辦“百家餃子宴”“村晚”和“百千工程”鄉村文化生活年等特色活動,村民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
如今,來辛莊村的游客明顯多了起來,以“草莓+研學+教育+旅游”的鄉村特色産業帶動示範片區抱團發展、實現聯動發展的新圖景已然顯現。“現在我們村民的幸福感提升了,精氣神更足了,日子也更有盼頭了!”回看這一年,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志水一臉自豪。
乘勢而上譜新篇。“下一步,我們將堅持精準畫像,充分拓展農業生産、文化傳承、康養産業等,實現示範村與提升村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組團式發展的再突破,再上新臺階。”昌平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劉偉介紹。
新動能激發活力,彰顯興種強農特色
秋天還能吃上北京本地産的西瓜嗎?答案是能!
在大興區龐各莊鎮北京好農友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棚內,一個個飽滿圓潤的小西瓜吊挂在藤蔓上,長勢喜人。“這是秋茬‘京美2K’,種了2個棚,已經陸續上市了。”合作社負責人謝政江説。
謝政江是龐各莊鎮有名的種植大戶。5年前,他參加培訓,看到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培育的早熟小型西瓜品種“京美2K”,隨即開始試種,此後連種了5年。“口感脆嫩,糖度高,適合採摘和小家庭食用,比起種植大西瓜,每個棚平均收入多了1萬多元。”謝政江説。
在農業農村部推介的“2023年農業主導品種”中,“京美2K”是唯一入選的西瓜品種。“‘京美2K’在全國推廣超過200萬畝,平均畝産值達1.5萬元,瓜農切實享受到新品種轉化的紅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許勇介紹。
把目光從地上轉移到水裏。在懷柔區九渡河鎮北京鱘龍種業有限公司的室外塘裏,一群黑色小魚正在自由游弋。“這是鱘魚種苗,該場是‘京龍1號’選育合作企業,能夠一年四季生産鱘魚種苗。”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水産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胡紅霞介紹。
雜交鱘“京龍1號”是我國第一個國審肉用鱘魚新品種,也是北京市獨立選育第一個通過全國水産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魚類選育新品種,2023年入選北京市主導品種。同時,雜交鱘“京龍1號”及其配套養殖技術還入選2023年農業農村部水産類主推技術。
如今,北京鱘魚“游”到了全國。據統計,全國80%以上的鱘魚苗種來自北京。近3年,北京共示範推廣超過1.5億尾雜交鱘,新增總産值5000萬元以上。
全國十粒種,一粒自北京。建立優勢物種育種創新體系,年審定、登記農作物新品種400余個;辣椒育種實現新突破,強優勢雜交種引領國內;培育出我國第一個種鴿新品種“天翔1號”,破解國産肉鴿育種難題……這兩年,北京加快培育優良品種,一批批優産、優質的新品種不斷推出,為全國種業振興貢獻了北京力量。
北京種業的參天大樹,深深紮根於首都農業科技創新的“良田沃土”。近年來,北京紮實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積極開展農業核心技術攻關,大力推廣應用新裝備、新技術,為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首都農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注入了新活力。
春華秋實,歲月不負追夢人。期待北京“三農”戰線的廣大幹部群眾,繼續勇擔使命、砥礪奮進,描繪一幅動人的鄉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