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建城立都以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對新時代北京的發展是一個重大機遇。日前,在副中心採訪時發現,居民們對“家門口的幸福”特滿意,對“千年之城”的發展前景倍加期待。
不用進城也能看上知名專家
宋莊“畫家村”西側不遠處,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的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將於本月下旬開診。首批開診科室包括冠心病中心、心律失常中心、瓣膜與房顫外科中心、小兒心臟中心等“王牌科室”。
從門診樓進來,在一層環視一圈,卻沒發現建檔、掛號、繳費等窗口。原來,通州院區的門診綜合服務中心可以集中為患者提供首次就診患者建檔、掛號取號、醫保業務、醫學證明蓋章、門診病案複印、列印檢驗報告等多項服務,“一站式”解決門診各類問題。
門診樓共5層,設置了23個診區,每層都用英文字母ABCD進行分區,讓患者一目了然。通州院區門診辦主任殷鵬宇介紹,門診區域打造了“一分鐘就診圈”,科室佈局相對集中,而且緊鄰採血窗口、繳費窗口,讓患者少跑路。
在醫院大門口碰到了幾位附近的居民,他們都對安貞醫院的到來倍加期待,“家門口有了大醫院,往後不用進城,也能看上全國知名的大專家了。”
近年來,優質的醫療資源如同汩汩泉水流向副中心——2019年,友誼醫院通州院區開診;2021年,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開診;2023年,市疾控中心通州新址開工建設、友誼醫院院區二期工程啟用。愈加完善的醫療服務體系,不僅大幅增強了副中心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與保障能力,也給居民們帶來了更多“家門口的幸福”。
老兩口的薄棉襖“退休”了
王萍萍今年68歲,跟老伴兒住在九棵樹街道雲景裏小區。過去一到冬天,老兩口即便不出屋,也得穿上薄棉襖。如今,隨着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完工,兩件薄棉襖“退休”了。
雲景裏小區建成已30年,有16棟樓,常住人口2300餘人,其中六成是老人。“改造之前,小區用的是自備井供水,屋裏冬天溫度低,下水道也容易堵……”王萍萍説,現在不光接入了市政水、換了新保溫層,就連上下水管道都升級了,屋頂還實施了“平改坡”,既能保溫隔熱,又能順暢排水、避免漏水,“家裏住着特舒服!”
更讓老兩口滿意的是小區裏的變化。出了單元門,走幾分鐘就到了翻新後的小花園,塑膠地面踩起來挺軟和,孩子們也有了專屬游樂區。通州區住建委重大項目中心副主任邱磊介紹,改造後的雲景裏小區補充了8000多平方米綠地、351個停車位,實現弱電線纜入地約2144米,小區環境更加乾淨整潔,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適。
改造上下水期間,老兩口一直住在家裏,“工人幹活兒特麻利,只用了3天。”為什麼這麼快?施工樓棟長説,正常情況下這項工作需要10到15天,但為了把施工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雲景裏小區實行了流水線作業,1組負責拆裝櫥櫃,2組負責管道施工,節省了大量時間。
大運河畔品味副中心秋色
接下來的一個月,家住通州的攝影師郭建華,要把生物鐘調成“彩葉時間”。不過,他不必去喇叭溝門、香山、坡峰嶺捕捉美麗的風景。
今年68歲的郭建華是土生土長的通州人,過去20多年,他堅持用鏡頭記錄家鄉發生的巨變。用他的話來説,副中心“一天一個樣兒”。
“以前是沒得拍,現在是拍不夠。以前得背着相機到城裏、山裏找景兒,現在家門口就是一步一景、四季有景。”老郭展示了他拍的一組得意之作——
一邊是煙囪林立的化工廠,一邊是滿眼皆綠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單看圖片很難想像,它們實際取景自同一區域。當地居民説,以前工廠氣味嗆人,甚至得給居民發補償費。如今,這裡蛻變為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面積近4個頤和園大小。就在過去“孩子們要捂着鼻子跑過”的小路旁,郭建華2024年甚至拍到了多只白天鵝飛過。
多年來,郭建華走遍了大運河森林公園、西海子公園、運潮減河公園、張家灣公園、宋莊文化公園、臺湖公園……“它們就像副中心的一條綠色項鍊,多姿多彩、美麗動人。”老郭説。(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