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網格員不光對街面上發現的問題進行實時上報,巡視範圍還從街面等公共區域向小區及村莊內部延伸,堆物堆料、噪聲擾民、鄰里糾紛等很多矛盾糾紛不出網格即可快速解決。據市城市管理委消息,本市通過“熱線+網格”互補融合,探索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提升城市治理水準。2024年1至9月,12345市民熱線公共區域城市管理類訴求量比2023年同期下降了76.27%;而網格問題的平均處置時長也由44.71小時下降到39.94小時。
“新娜,咱這小區有的車開得太快,老人從樓裏出來進去都不安全,能不能想想辦法,比如在樓門口安個減速帶?”10月22日,順義裕龍花園六區27號樓樓長許炳焱撥通了小區網格員楊新娜的電話。
“您稍等,我這就過去看看。”放下電話,楊新娜直奔27號樓。
楊新娜是裕龍花園六區的網格員,同時也是一名小區居民。和許大爺一起在樓門前進行了一番“勘探”後,她掏出手機,將居民提出的訴求通過網格系統進行了上報。
這一問題當天就被派單到裕龍六區社區進行處置。10月23日,一處全新的減速帶安裝到了27號樓樓下。“只要居民有事,都直接找我們網格員。”楊新娜説,過去,網格員只管街面上的事,而如今,網格員的管理範圍延伸到了小區內部,堆物堆料、垃圾桶滿溢這些小區內的問題,網格員都能第一時間發現並上報,有助於矛盾不出網格即可快速解決。
2016年,本市首創的“城市網格化管理”體系在全市鋪開,網格員在提前劃定好的網格區內進行巡視,發現的問題通過上報、派遣、處置、分析,有效解決一系列城市管理問題。2023年,市城市管理委聯合市政務和數據局印發了《關於深化“熱線+網格”為民服務模式提升首都城市治理水準的指導意見》,提出了熱線與網格優能互補、機制融合32項任務。
“目前全市共劃分了6.19萬個網格,解決了部分區域邊界爭議、名稱不符等問題,規範了‘飛地’在網格中的認定方式。”市城市管理委網格辦主任杜娟表示,從2023年起,本市推動網格從街面等公共區域向小區及村莊內部延伸,居民住宅小區及樓院也被納入到網格管理範圍內。
2024年,北京市網格化城市管理平臺進行了全新升級,區、街道、鄉鎮發現的問題,可以跨層級、跨部門直派責任單位,改善了原來由屬地兜底的管理模式。“比如,過去路上發現了一根損壞的線桿,先要確定這根線桿歸哪個單位管、歸哪個單位負責運維,如果查不清權屬,則只能由屬地負責兜底維修。”杜娟表示,如今,本市對井蓋、燈桿等城市部件進行了全面摸底普查,目前已經建立起統一編碼、權責清晰的1640萬城市部件的數據庫。哪個城市部件出現了問題,全新升級的系統平臺都能夠清楚地顯示出這個部件到底歸哪個單位管,並可以實現跨層級、跨部門直接一鍵派單,改善了原來由屬地兜底的管理模式。水、電、氣、熱、通信、環衛等十余個與市容環境、城市運作、群眾服務相關的公共服務企業都已納入網格系統,問題處置的效率如何、滿意率如何都有相關考核。
杜娟表示,2024年1至9月,全市12345市民熱線公共區域城市管理類訴求量13469件,相較2023年同期下降了76.27%。網格問題的平均處置時長也由44.71小時,下降到39.94小時,顯著提升了主動治理效果。(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