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上,國家大劇院歌劇演員隊藝術家獻唱《不忘初心》。(國家大劇院供圖)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0月15日,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之際,“新時代 新征程 新文藝”國家大劇院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專題座談會在北京藝術中心舉行,多位藝術家、院團高校管理者等業內人士現場分享親身感受。
開幕運營近17年來,秉承“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的發展宗旨,國家大劇院崛起為世界文化版圖中的重要一極。2023年年底,北京藝術中心正式對公眾開放,國家大劇院全面開啟“一院三址”的發展新格局。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表示,作為國家文化平臺,劇院將舉旗幟、明方向、守正道、開新局,努力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堅定文化自信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守不移
不久前的國慶假期,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忙碌而精彩:改編自經典電影《烏鴉與麻雀》的同名話劇迎來首演,當代戲劇人致敬文藝先輩,拓展行業前沿;一天后,新編京劇《白蛇傳》首度亮相。同樣是那一汪朦朧多情的西湖煙雨,但身處新時代、新技術的浪潮裏,經久綿延的國粹藝術被賦予新的表達。
“建院17年來,國家大劇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將優秀作品視為立身之本。”國家大劇院副院長張堯介紹,截至目前,國家大劇院已累計推出原創、製作劇目共計110部,中國題材作品佔比約一半。堅守本土的同時,許多世界經典在這裡變為更具現代性和中國審美的“大劇院版本”。2024年8月,國家大劇院製作瓦格納歌劇《萊茵的黃金》成功首演,標誌着劇院的製作水準再上新臺階。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音樂家舒楠認為,好的作品一定“要到人民中去”,由他創作的《不忘初心》《燈火裏的中國》等歌曲近年來廣為流傳。“只有去感受這個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與人民大眾同呼吸、共命運,才能接通創作的天線。”他説。
秉持開放包容
以藝為橋促進世界文明互鑒
依靠自身越發精進的藝術水準,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站位格局,國家大劇院的輻射能力遍及國內、聯通世界。2023年春,國際交往掀開新篇章,大批國外藝術家以國家大劇院為錨點重返中國。2024年,盛況延續,齊默爾曼、安妮-索菲·穆特、斯維特蘭娜·扎哈洛娃、祖賓·梅塔、馬林斯基劇院等名家大團已先後登臺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
“我們堅持請進來,也堅持走出去,在交流互鑒中發揮重要的文化橋梁作用。”國家大劇院副院長管建波説。2024年8月,國家大劇院與北京市教委聯合創建的北京青年交響樂團受邀赴美參加首屆“WOW!世界青年管弦樂團周”演出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動,盡展當代中國青年風采;10月,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俄建交75周年之際,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遠赴俄羅斯,以橫跨莫斯科、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音樂之旅續寫兩國情誼。與此同時,國家大劇院製作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和“中國之夜”音樂會亮相中東藝術高地阿曼馬斯喀特皇家歌劇院,為世界劇院聯盟的會員合作再添成功案例。迄今,由國家大劇院發起成立的世界劇院聯盟已吸引21個國家、32家表演藝術機構成為會員機構。
20世紀90年代便投身於文化交流的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著名指揮家李心草,親身見證了“中國聲音”走向世界的歷程。“30年前,我們帶樂團出訪,一是要考慮能帶什麼曲目出去,二是在演奏西方作品時,我們必須注意在技術上揚長避短。”他説,“近十年,情況變得完全不同,我們敢於到德國演奏貝多芬,到奧地利演奏施特勞斯,到俄羅斯演奏斯克裏亞賓,到義大利演奏普契尼,我們更能挺起腰桿,也更有自信。”
堅持守正創新
為藝術突破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在新的時代起點上,“我們要傳承好過往成功的運營管理經驗,也應該不斷推動劇院的創新性發展,托舉形成劇院的新質生産力。”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馬榮國説。科技創新已成為國家大劇院突破前行的重要發力點,2019年和2020年,國家大劇院原創舞劇《天路》、“繁華眾聲”音樂會分別啟用全球舞臺藝術首次4K+5G、8K+5G直播。2020年,國家大劇院率先推出線上演播,步入雙演模式時代。四年來,線上演播累計推出260余期,點擊量超61億次,這場廣度、深度前所未有的藝術普及仍在繼續。
“線上觀眾中,80後、90後、00後佔比達到82%,我們根據這類觀眾的訴求和互動的體驗習慣,嘗試用AR、VR、XR等先進技術,助力新的策劃和創作。”馬榮國説。2024年,國家大劇院參與打造的國內首部XR數字戲劇《麥克白》首映,為行業發展勇探先路,科技的力量越發深入藝術創作的肌理。以恪守國粹傳承的北京京劇院為例,早在十年前,“我們就與國家大劇院合作了京劇《天下歸心》,張藝謀導演跨界執導,我們在舞美、燈光等許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吸引許多年輕人和不太了解京劇的觀眾走進劇場,體驗京劇之美。”北京京劇院院長秦艷説。在她看來,傳統文化應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融入新鮮的技術手段和創作理念,讓創新成為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