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門南北小街環境提升完工亮相 參與式設計讓“小而美”串成線

日期:2024-10-15 08:2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歷時近一年,近日,東城區朝陽門南北小街區域環境提升告竣。除了道路優化、慢行改造、綠化美化等,本次提升首次發動商戶“參與式設計”,一個個小而美的店舖串珠成線,與這條700多年的小街一同破繭。

  設計師到府按需定制

  不同於以往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統規統建”模式,此次街區提升發動商戶“參與式設計”,共治共管。

  朝陽門南北小街始建於元代,有700多年曆史,是老城的幹道之一,也是一條煙火氣十足的商街。小街兩側林立着270余家商戶,供應着老城居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2024年4月開始,東城區將環境提升與沿街商戶品牌形象優化結合,帶動商戶開展門臉、牌匾、櫥窗等形象升級。過程中,商戶們經歷了從觀望、懷疑,到嘗試、響應,再到陸續與引入的113人設計團隊“一對一”對接,大家齊心協力,將老居民、老街坊、老商戶的濃厚鄉愁和街區歷史元素融入門臉設計中,打造小街的“活態博物館”。

  上方的棕色牌匾上寫着“小街炒貨”,下方有“邊果”“長生果”等趣味墻面裝飾,一旁引用了《燕京歲時記》中的精彩詞句:“栗子來時,用黑砂炒熟,甘美異常……”朝陽門南小街127號,小街炒貨已在此經營了近20年。最近,客人們買炒貨總會多看幾眼新門臉,有人還會拍照留念。

  “之前沒想過改造,今年設計師到府,按需定制,我才下了決心改。”店主説。

  在“參與式設計”中,設計團隊特別關注了炒貨店、包子鋪、主食廚房、五金建材店等小店,讓“小而美”串珠成線。截至目前,已有52家店舖完成提升,其中業主完全出資43家,總計出資約41萬元。

  亮出健步悅騎慢行街區

  朝陽門南北小街南起建國門內大街,北至東四十條,全長2.8公里。歷經700多年,小街兩側仍保留着傳統的街巷肌理。沿路騎行,可見平房院、樓房小區、大院、商務樓宇、商鋪等散落分佈。

  伴隨城市化進程,小街公共空間跼踀、車道被侵佔、步道被阻隔、環境雜亂等問題凸顯。前期深入走訪調研,東城區城管委和設計團隊發現,居民、商戶都盼著小街能回歸以人為本,呼喚着一個有序、緊湊、小而美的慢行街區。

  通過優化道路空間佈局,小街公共交通逐漸從以機動車為主向以步行、非機動車為主轉變。“我們打破傳統步行帶、綠化帶、停車帶、自行車四帶空間均勻佈局,增加慢行空間,調整有效寬度,整合形成了一條‘步道公園帶’。”東城區城管委主任張黎説。

  如今,小街人行道寬度、非機動車道寬度均不低於3米,沿着小街健步悅騎,舒適宜人。同時,機動車道單車道寬度降低到3米至3.5米之間,騎行與駕駛之間干擾變少。居民任美玲説,“現在早上送孩子上學,開車會堵,可騎車十分鐘就到,很通暢。”

  打開全街4600延米圍欄

  小街增加了慢行空間,縮短了過街距離,大量私家車怎麼各安其位?先是挖潛空間資源,在朝陽門南小街大方家衚同西口建了一座立體停車樓,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停車位100余個。同時,引導大部分居住停車分流到周邊停車資源相對充裕的路段,並盤活陸軍總醫院、銀河SOHO、金寶大廈等停車資源,開闢共用停車位100余個。

  拆欄透綠,小街從“道路林蔭化”向“街道公園化”轉變,讓綠色景觀與人們的距離更近。“我們拆除了全街4600延米圍欄,充分利用舊有植物,將原來9960平方米的封閉綠地調整為1.1萬平方米的開放綠地,面積增加了12%。”張黎介紹。

  西總布衚同東口南側,近1400平方米、名為“總布拾光”的口袋公園新近開放,往來市民路過此處都能穿越綠意。“原來這塊綠地被圍墻封閉着,衚同口步道也僅有1.2米寬,不好看,通行也不方便。”北規院弘都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城市設計一所景觀設計師黃小川説。公園保留了原有的一棵老樹,增加休憩座椅,地面鋪裝融入了歷史典故,述説着總布衚同的歷史。

  南門倉衚同西口,毗鄰600年皇家糧倉——富新倉的倉墻,也通過道路渠化,新增一處2300平方米的口袋公園“倉禮園”,取“倉廩實而知禮節”之意。剛剛建成,就有不少小朋友和家長在這裡踢毽、跳繩。

  小街提升告竣,東城區相關部門將加強後續管理,研究制定長效管理辦法,讓小街形成“自我更新、自我管理、有序發展”的良性迴圈。(李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