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加快補齊農村“老老人”服務短板 農村地區建成674家幸福晚年驛站

日期:2024-10-11 08:1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珍珠泉鄉廟梁村,送餐志願者為老人送來飯菜和糕點。

珍珠泉鄉廟梁村,送餐志願者為老人送來飯菜和糕點。(王琪鵬 攝

  10月10日上午,延慶區珍珠泉鄉老年助餐服務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為老人們配餐。重陽節臨近,除了日常的老年餐外,工作人員還特意為老人們準備了稻香村糕點。通過建設老年助餐服務中心,珍珠泉鄉16個養老助餐點和40多位散居老人的吃飯問題都有了着落,山區老人的“就餐難”問題迎刃而解。

  重陽節前夕,本市出臺《關於加強“老老人”服務保障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加快補齊農村“老老人”服務短板。珍珠泉鄉的做法,為本市加強農村“老老人”服務保障提供了寶貴思路。

  深山裏也有人送餐到家

  珍珠泉鄉有山有水,開門見綠,地如其名。這裡是全北京人口密度最低的鄉鎮,同時也是老齡化程度較深的鄉鎮。全鄉常住人口2197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044人,佔比達到47%。這1000多位老人,散住在144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過去,有的村子開辦了老年餐桌,但由於成本高,沒多久就開不下去了。

  2024年5月,珍珠泉鄉在珍珠泉村的老年餐桌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成立了珍珠泉鄉老年助餐服務中心,為全鄉的助餐點進行配送。雖然是助餐方式的調整,卻給深山區老人的生活帶來了不小改變。

  配餐、打包、裝車,準備工作就緒,一輛白色的“泉心泉意老年服務愛心車”出發了。不到11點,送餐車到了廟梁村的馬蹄溝,81歲的楊振有老人已經在路邊村口等候。“這是重陽節糕點,祝您身體健康!您走路慢點兒,拿住了啊。”送餐志願者跳下車,將飯菜和糕點遞到老人手中。

  楊振有老人的子女在外打工,老伴已經去世,獨自在馬蹄溝居住。村裏人口稀少,整個村只有他一個人定了老年餐。原來配餐中心的送餐車除了為珍珠泉鄉的助餐點配送,還會為沿途散居的老人送餐。“這真是愛心車啊……”老人喃喃説道。

  83歲的羅維枝住在馬路旁邊,每次送餐車一到門口,按一下喇叭,她就知道是送餐車到了。為了保證老人的安全,送餐志願者每次都走到馬路對面,把餐送到家門口。“這飯還有點燙呢,我等一會兒再吃。”飯菜現做現送,老人特別滿意。

  創新模式實現收支平衡

  “我們採用這種助餐方式,老人不用自己做飯了,而且吃得更營養、吃得更健康。”北京青少年服務中心派駐珍珠泉第一書記周寅説,助餐中心按照每餐“一葷一素一湯兩主食”標準,為全鄉41名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每日2餐服務。同時,在全鄉設置16個助餐網點方便老年人就近取餐,村級志願者為個別行動不便老年人提供送餐到府服務,在全鄉形成全覆蓋的老年助餐服務網路。每個用餐的老人每月只需要交300元,幾乎沒有負擔。

  周寅介紹,珍珠泉鄉老年助餐服務中心並不是一個孤零零的實體,而是整合了老年餐桌、幸福晚年驛站、溫馨家園等政策補貼,同時又整合了社會捐贈等資源。通過構建“中央廚房+志願送餐+助餐網點”的社會化老年助餐服務模式,探索“政策補一點、老人交一點、企業讓一點、社會捐一點”的多元籌資機制,實現了收支平衡。他算了一筆賬,相比每個村單獨建設運作的老年食堂,珍珠泉鄉養老助餐服務中心每月每人平均運作成本降低了47.93%,而且還創造了村民就業崗位,讓村民能夠增收,助餐可以持續。

  將佈局31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

  截至目前,全市農村地區常住老年人131.1萬,佔全市常住老年人總數的26.5%;農村地區“老老人”及失能失智老年人14.3萬,佔全市的16.8%。由於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農村地區老年人空巢、獨居現象更為突出,老齡化程度更為嚴峻。

  珍珠泉鄉的做法,是本市解決農村老人養老急難問題的一個有效案例。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楊志偉介紹,截至目前,農村地區共建成養老機構326家、幸福晚年驛站674家,累計建成運營鄰里互助點807家。2024年,本市將在農村地區佈局31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綜合統籌轄區內養老服務資源。

  本市近日出臺的《關於加強“老老人”服務保障的若干措施》,也明確提出加快補齊農村“老老人”服務短板。本市將推進農村互助性養老服務,立足構建完善“鄉鎮養老服務中心(鄉鎮敬老院)+養老驛站+鄰里互助點”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繼續在門頭溝、房山、平谷、懷柔等生態涵養區建設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鼓勵通過鄰里互助方式為農村經濟困難、高齡、獨居等老年人提供巡視探訪、助餐等居家養老服務。對於老人就餐問題,《關於加強“老老人”服務保障的若干措施》鼓勵養老助餐經營主體多元化、連鎖化運營,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廚房+社區配送”等模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王琪鵬)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