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創新技術研究院下一代地鐵實驗室對媒體開放。(鄧偉 攝)
27條地鐵線,836公里運營里程,490座車站——這是來自北京地鐵的數據,也反映了中國地鐵的最高水準。很快,這些數字又將被更新——按照《2024年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計劃》,2024年內地鐵3號線一期(東四十條-東壩北)、12號線(四季青-東壩北)、昌平線南延一期剩餘段(西土城-薊門橋)約45.3公里線路實現初期運營,屆時本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超過880公里。
在歷年首都的重點工程中,地鐵新線一直頗有分量。或許在如今人們的眼中,“年年開新線”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一張巨大的地下交通網正是以積跬步而至千里,串聯起京城的東西南北。
2024年8月底,北京向“年度”地鐵線開通目標又邁進一大步:3條地鐵新線全面進入“跑圖”階段,模擬運作,為試運營打基礎。
在新線中,3號線長約15.7公里,設車站10座,通車後將連接多條南北向和東西向軌道交通主幹線路,並有效解決北京朝陽站客流接駁難題;有“地下北三環”之稱的12號線是一條沿北三環東西向敷設的軌道交通幹線,長約28.9公里,途經海淀、西城、東城、朝陽4個區,設車站20座,通車後將與南北向的4號線、5號線等12條線路實現換乘,緩解城區交通壓力。這兩條地鐵線填補了朝陽東壩地區的軌道交通空白。昌平線南延一期剩餘段雖僅約0.7公里,卻是昌平線乘客直達北三環區域的最後一關,沿線居民翹首以盼。
除了即將開通運營的3條地鐵新線之外,2024年本市還啟動了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其中,M101線一期(商務園-張家灣東)是城市副中心內部骨幹線路,長約18.1公里,設車站14座,建成後對推動北京市城市總規實施、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帶動區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回望來路,北京地鐵建設因戰備之用而誕生,因技術封鎖而創新,因城市發展而提速。
“北京要搞地下鐵道,不僅北京要搞,有很多城市也要搞,一定要搞起來。”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主席的一席話,揭開了北京地下鐵道一期工程的序幕。1969年10月,新中國第一條地鐵在北京建成,當時修通的路段包括1號線西段(蘋果園站至復興門站)和2號線南段(長椿街站至北京站),全長23.6公里,設有車站17座。
這是北京值得自豪的起點,那時的舊金山、華盛頓、亞特蘭大等國際都市都還沒有地鐵。
1971年1月15日,地鐵一期工程(蘋果園站至北京站)試運營,因作戰備之用,僅以發售參觀票的方式與市民見面。1981年9月15日,地鐵一期工程正式對社會運營。北京另一條地下交通大動脈——地鐵二期工程(建國門站至復興門站)於1984年投入運營,線路呈“馬蹄形”,列車往返於復興門站至建國門站之間,設12座車站。隨着1987年復興門折返線修建完成,地鐵二期工程終於成“環”運營。地鐵一期工程和地鐵二期工程拆分重組為地鐵一線(蘋果園站至復興門站)和地鐵環線(西直門站至西直門站),後於2002年分別更名為北京地鐵1號線、北京地鐵2號線。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北京地鐵周邊逐漸形成了一個個熱鬧的商圈,乘坐地鐵的人越來越多。僅1992年,北京地鐵年客運量就達到4.28億人次,佔當年全市公交總客運量的12.5%,此後這一比例持續上升。
1999年至2003年,北京市政府投資100億元發展城市軌道交通。隨着北京的經濟佈局發生重大變化——中關村科技園區設立、中央商務區開建、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地鐵藍圖迎來新的規劃,需通盤考慮全市情況,且一改過去橫平豎直的棋盤格式,將部分線路改為斜線交叉式,以方便換乘。
2000年6月28日,北京地鐵“復八線”(西起復興門站,東至四惠東站)與原地鐵一線貫通,沿長安街東西31公里的交通大動脈被打通。在東西一線通的同時,南北一線通也提上了日程。2002年12月27日,首條貫通京城南北的地鐵線5號線開建。它還有一個壯舉被載入北京地鐵史,那就是首次採用國際上先進的盾構暗挖法,以做到基本上不影響地上建築物和交通,減少地上、地下的大量拆遷,並有效保護了地下水資源。有盾構施工法“護駕”,5號線得以順利完成6次穿越地鐵和國鐵既有線路、5次跨越河流、11次穿過城市主幹道、41次穿越橋梁設施等關鍵任務。
新世紀的北京地鐵建設一路高歌猛進,隨着13號線、八通線、5號線、機場線一期、奧運支線、4號線、10號線陸續開通,北京地鐵的觸角真正通達京城東西南北,在1號線、5號線“十”字形主幹的基礎上形成了網路化運營格局。
2017年底,中國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全自動運作線路燕房線通車,開啟了北京地鐵“全自動無人駕駛”的時代。從受國外技術掣肘的首都機場線到揚眉吐氣的燕房線,北京地鐵用15年時間,實現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無人駕駛系統從無到有的跨越,一張由創新技術“織就”的智慧藍圖正在展開。
近十年,北京軌道交通吸引力日趨增強,日均客運量由2014年的878萬人次增至2023年的946萬人次,最高日達1378萬人次,軌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佔比由32%增至60%。2012年以來,全路網累計縮短髮車間隔150余次,11條線路最短髮車間隔已縮至2分鐘以內,列車兌現率、正點率均達99.9%以上。此外,本市還開通了全網網際網路票務服務,上線北京軌道交通路網乘客服務熱線96123,建成國內首個路網票務設備監視中心和國內首個多運營主體、多線路、全專業入雲承載的軌道交通雲平臺,成立軌道交通行業級的大數據中心……從一條線到一張網,地鐵在城市運作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未來這張軌道交通網還將越織越完善,“軌道上的城市”正在加速形成。
目前,北京軌道交通線網總規模居全國第一。根據本市重點工程規劃,到2025年,本市將形成由30條運營線路組成的軌道交通網路,總長達到1177公里。
條條地鐵猶如長龍,每日風行地下,那是城市脈動,見證古都復興。正所謂“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屬於北京地鐵的傳奇時代,疾馳而來!(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