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通車後的廠通路潮白河特大橋。 (白繼開 攝)
從空中俯瞰,京冀界河潮白河上,一座通接北京通州和河北大廠的白色特大橋車輛穿梭、熱鬧起來。9月29日,隨着廠通路全線通車,潮白河特大橋迎來高光時刻。這座特大橋歷經兩年建設,提前兩個月完工,全程體現着“協同速度”,它闖過重重難關,創造了橋梁建築領域多項突破。
協同速度
以“天”為單位完成建設環節
“歷經疫情、兩次汛期,潮白河特大橋非但沒耽誤進度,還提前兩個月通車,這在行業內是非常少見的。”市交通委協同發展處處長趙陽感嘆道。
2023年1月,臨近春節,室外最低氣溫約為零下18℃,按照主橋節點工期,需在春節期間完成河道內棧橋搭設,為主橋樁施工創造條件。
時間緊、任務重、氣溫低,多重壓力之下,通州公路分局與大廠縣政府組建的京冀工作專班協調各方主管部門,爭分奪秒辦理涉河施工手續,10天內完成涉河安全協議簽訂,3天內組織棧橋材料由江蘇、湖北兩省奔襲1500公里進場,按照北京、河北兩岸分4個作業面晝夜不停開展涉河施工,為主橋施工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以‘天’為單位完成建設環節,這就是協同建橋的速度。”中交路建廠通路潮白河特大橋項目總工吳國梁説。
突破難關
“夾心餅乾”河床中打下鋼管樁
“水下鋼圍堰深基坑施工,難度與安全風險較大,而潮白河特大橋的水中鋼圍堰最大埋深位於水下約22米,受地質情況影響非常大。”吳國梁回憶道,潮白河流域地質是“一層沙子一層黏土”,就像夾心餅乾一樣,遇到硬質黏土層,鋼管樁就打不到河床下設計標高,圍堰清淤挖不出來,遇到砂層又容易漏水進來,項目施工遇到極大挑戰。
施工單位迅速組建行業知名專家團隊,開展潮白河硬質黏土層板結條件下的深水鋼圍堰施工關鍵技術研究,歷經100多個日日夜夜,發明出一種圍堰鋼管樁成樁的輔助裝置及成樁方法,成功將鋼管樁穩穩扎進河床。
按照設計要求,潮白河特大橋能防禦三百年一遇的洪水。在此標準下,橋墩被設計為順水流方向佈置,最大程度減少行洪阻力,但也因此造就了大橋與河道的“大角度斜交”,加劇施工難度。潮白河河道寬360米,跨河大橋涉水寬度達到330米。為了避免斜交造成吊裝重心不穩,大橋基礎“扎”進河面之下八九十米,這一深度堪比海上工程!
創新工藝
是目前北京普通公路最大橋梁
潮白河特大橋,全長約1.6公里,是目前北京普通公路最大的橋梁。
2024年1月15日,大橋主橋重達380噸的大節段鋼箱梁,從河面上的拼裝平臺緩緩抬起,最大起吊高度達12.5米,單次最長高空帶載行走約140米後,精準落位,誤差不超過5毫米。
“克服單次起重重量大、吊裝高度高、滿載運輸距離長、水上施工風險高、暫態風速及啟動制動衝擊荷載等不利因素影響,安全、順利完成了大噸位半跨鋼梁整體‘騎墩運架’施工,該項工藝在國內跨河橋梁建設中屬首次採用。”吳國梁介紹。
潮白河特大橋主橋鋼拱橋設計造型,曾面向全球徵集設計方案,最終設計造型形似“舵輪”,寓意着京津冀協同發展“揚帆啟航”。如今,大橋“啟航”,協同提速,京冀時空距離再次縮短!(孫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