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貿會首鋼園展區教育服務板塊,小朋友在猿編程展臺上AI編程課,現場體驗編程製作動態裝置,感受編程樂趣。(武亦彬 攝)
公共開放日,三名留學生正在教育服務展區學習製作老北京面茶。(潘之望 攝)
把科學實驗室“搬”進展區,智慧教育新技術首秀,國際教育“朋友圈”不斷擴大……2024年服貿會期間,教育服務專題展亮相首鋼園7號館。97家高校、機構、國際組織,圍繞“開放、合作、創新、發展——塑造教育發展新動能”主題,聚焦國際合作與交流、人工智慧與科技賦能、教育服務與實踐創新等領域,全面展示教育服務的新技術、新場景、新成果。
科學教育實驗區組團亮相
教育專題展首設“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設”展示區,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朝陽區、石景山區和門頭溝區6個區組團亮相。
朝陽區展臺,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打造了一間“科學方艙”。研磨、攪拌、過濾,提取草莓DNA……只需5至10分鐘,觀眾就可以動手完成一項簡單的生物實驗。
“我們不僅向朝陽區有需求的學校開放,還面向偏遠地區的學校開放實驗課程。截至目前,這套設備已有3萬餘人次使用。”該校校長陸建偉直言,有些學校是老校區,教學空間有限,缺少專業的實驗室環境,“科學方艙”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它參照中國科學院科研級實驗室硬體標準設計,支援遠端終端訪問,為師生們搭建起“雲課堂”。
有趣又有科技含量的“科技節”在展示區舉辦,小科學家們盡情展示自己的科創作品。石景山區實驗中學“3D創意+”社團的學生帶來了“青銅記憶”“文史中的建築”“從午門出發去看故宮”等3D列印文創作品。一名社團學生説:“我們把電腦建模、3D列印等科技手段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製作3D文物古建等創意作品,開展研究性學習。”
海淀展區宛若未來展廳,學生們製作的“智慧公園”“幻境大戲樓”“智慧廣寒宮”等模型亮相。海淀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中小學成立了各類科學教育聯盟,建立了北京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等教育集團科協,實現科學教育資源的高效共用和優化配置,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科學學習體驗。
智慧課堂打造教育新場景
隨着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很多教育科技企業帶着原創新科技上教育專題展,希望找到更多師生用戶。
説出語音密碼,和電腦一起玩“你畫我猜”游戲;體驗人臉識別技術,了解疲勞駕駛監測系統背後的原理;拍照掃描試卷,1分鐘內幫助老師完成作文批改……“飛象星球”展臺搭建了一個“AI(人工智慧)課堂”,多款數字化智慧學習産品吸引觀眾上手體驗。
一款可以互動的人工智慧體驗産品已經在本市一些中小學投入使用。工作人員説,這款産品通過118種真實的人工智慧交互,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體驗人工智慧圖像處理、語音處理、自然語言處理3大核心技術,了解人工智慧在教育、醫療、藝術等6個領域的前沿應用。
“課堂上,學生可變身為人工智慧産品設計師,打造智慧校園,設計智慧語音操控的家電等。”他説,“産品研發過程中,特別設計了很多游戲化的互動,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
作業幫的雲思智學展區,大模型不僅能自動判別作業每道題目的對錯,還能根據錯題,同步推送相關知識點講解視頻,幫用戶精準補漏,及時鞏固知識薄弱點。工作人員介紹,該大模型已在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等地的500余所中小學實現了常態化應用。
“絲路學堂”吸引海外學子
與往年相比,教育專題展更加突出“國際范”,一批院校現場推介中外合作辦學創新成果,吸引觀眾駐足了解。
“絲路工匠”職業院校國際合作聯盟展臺前,豐台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等職業院校將非遺剪紙、面塑、烹飪等特色專業帶上展會,師生同臺秀絕活。“絲路學堂”上,幾位國際學生上演“魔術”:泰國學生飛天熟練地將麵糰搟平,用模具印出葉子和花瓣的輪廓;哈薩克學生索菲亞精細地給葉片印上脈絡,描繪細節;泰國學生林可馨用手輕捻面皮邊緣,花瓣便有了自然捲曲的弧度……一塊麵糰,在他們手指間“開”成一朵盛放的玫瑰。
“根據國際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簡化了面塑的製作流程,把難度降下來,也能更好地吸引他們實踐。”教師李凱在一旁耐心指導。
豐職是“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校,2021年在泰國創建首個“絲路學堂”海外分校。近年來,依託聯合培養項目,俄羅斯、泰國等國家的學生專程到該校學習中餐烹飪等特色課程。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帶來師生設計的文創産品——北京中軸線景觀畫卷。“這是我們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的新載體。”展位負責人説,2023年9月,該校與哈薩克阿拉木圖國立第一人文教育學院共建的“絲路青年學院”揭牌,雙方聯合培養海外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聯合培養課程的重要內容。(李祺瑤 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