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引領回天大型社區治理 兩輪行動計劃喚醒“睡城”

日期:2024-08-26 08:3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佔地63平方公里,80多萬常住人口——坐落於京城北部的回龍觀、天通苑兩個超大社區,曾經交通擁堵、職住失衡、配套不足,是北京基層治理最具挑戰的“試驗田”。

  2018年8月,回天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117個項目如期建設;2021年7月,新一輪行動計劃壓茬發佈,不斷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隨後發佈的回天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成為行動計劃的重要支撐。短短數年,回天地區大變樣,昔日“睡城”加速蛻變為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治理之路從疏堵開始

  家住北京人家小區的劉先生,在中關村軟體園上班。以前,他每天都為通勤苦惱:早高峰,坐公交經常堵在西二旗大街,坐地鐵排隊20多分鐘才能進站;晚高峰,在北郊農場橋一堵就是半小時。

  由於路網密度低、居住人口多、潮汐車流明顯,回天地區每天擁堵時間一度超過8小時,久而久之,被貼上了“睡城”“堵城”的標籤。

  “居民有兩個説法我印象特別深,一句話是‘回天計劃行不行,就看林萃路通不通’,這説的是擱置12年的林萃路中斷點;還有一個詞叫‘觀裏人’,回龍觀居民戲稱自己是罐子裏的人,因為裏面很大,出去的口子卻很小。”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説,這些話道出大家出不去、回不來的困境。

  2018年8月,市政府制定出臺《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聚焦群眾最關切問題,投資約200億元,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其中,特意“點名”林萃路,向百姓作出了2020年通車的莊嚴承諾。

  2020年6月30日,許多“觀裏人”迫不及待地開車出門——這是林萃路全線通車的第一天。“以後再不走冤枉路了!”回龍觀東部的居民驅車可直達北五環。北郊農場橋,機動車道也拓寬了一倍,擁堵狀況得到明顯緩解。

  “八清單”推動地區發展

  開車不堵、地鐵不擠、雨天不淹、辦事不等、就近有就業就診、有地下棋聊天、有地跑步遛彎兒、有地停車,這“四不四有”,是回天地區的願景清單,字字寫在居民心坎上。

  與一張白紙的新建區不同,回天地區80%左右是建成區。因此,回天地區街區控規提出體檢評估找問題、多元協商問需求、整體策劃配政策、制定計劃推行動“四步走”的規劃編制方法,滾動更新街區問題和資源清單、需求和願景清單、策略和政策清單,持續生成街區更新任務和項目清單。

  “八清單”動態納入回天地區行動計劃,共同推進地區發展。北京首條回龍觀至上地的自行車專用路就是有關團隊根據前期調研訪談及大數據分析,提出的建議之一。開通5年來,自行車專用路累計通行量已超過938.9萬人次,除了服務於沿線上萬名通勤人員,也受到騎行愛好者的歡迎,成為亮眼的城市名片。

  規劃帶動計劃,街區日新月異。據了解,回天地區控規2021年批復以來,與新一輪行動計劃形成良好銜接,規劃項目清單中的79個項目,目前已完工投用約40項,新增約2100個學位、800余個車位、9.58萬平方米文化體育設施、73.42公頃綠化用地、兩處公交首末站及9.92公里道路。

  提檔升級高品質發展

  2024年春天,回天地區多了一處“網紅打卡地”——自4月8日試營業至今,超極合生匯累計客流已超1120萬人次。商圈煥新賦能是新一輪行動計劃的關鍵內容,回天地區治理的主題也從“治大城市病”向“謀高品質發展”不斷提檔升級。

  生活在回天,越過越精彩。2021年5月啟動的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涵蓋了實體書店、圖書館、文藝活動空間、美術館、中大型影劇院、文創孵化園等多種功能,已累計接待居民40余萬人次。新增的回龍觀體育文化中心、天通苑體育館等文體設施,豐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

  就業在回天,越過越舒暢。2024年上半年,小米智慧工廠二期落成投産,天通科技園二期入駐企業100余家,生命園集群註冊平臺新增登記註冊企業40家,回天地區産商融合、共生共融生態圈正加速形成。

  “更新地區的規劃,重要的不是繪就一張理想的終極藍圖,而是長期動態跟蹤,滾動生成項目,推動規劃實施。”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控規引領下,回天地區將逐步成為充滿活力、美好幸福的新家園和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重要節點。(陳雪檸)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